2013年生日当天,恰是李国强第一次出海,踏上了海外的追梦之路,那时的他刚满27周岁,现如今,当时的“小李”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老海外”。扎根海外9年,李国强作为中铁十四局铁正公司海外项目试验室主任,带领着海外检测团队攻克各项难题,用数据为项目的质量提供最有力的支撑。
育才有方,为“走出去”搭桥铺路
“在海外,人才是宝贵的资源,人才培养是大事。”在海外工作多年,李国强格外注重人才培养。在日常工作中,常看到他奔波于各操作间,指导试验操作人员要注意的细节,并将中法文制作仪器设备操作规程和注意事项张贴上墙,时常组织实操培训,让中方和几方员工交流学习心得,提升试验操作技能。
李国强指导几内亚员工进行化学试验(张强 摄)
初到国外,语言不通畅、工作环境不适应、工作进度不顺畅,是每个初到海外员工所面临的难题。李国强便悉心地向大家传授自己多年的海外工作经验,帮助大家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当地语言,鼓励大家从简单的问候开始,主动、勇敢地与当地人进行交流,并让大家在交流过程中注意倾听对方的发音和表达方式,学习他们的常用词汇和短语,他还时常告诉大家要理解不同国别的文化差异,确保大家在工作中更快、更有效地沟通。
远在海外多年,他非常理解年轻同事们的思乡之情,因此他也格外重视对身边青年同事的工作和生活。“将注意力集中在工作和学习上,设定目标并努力实现它们,通过工作和学习的成就来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李国强带领着大家一起学习,帮助他们排解思乡情绪,被大家亲切地称为“知心李哥”,让远在海外的同事们都深切地感受到家的温暖。
管理有道,为“留下来”积累信誉
“检测现场的仪器设备、同条件试块等务必做到统一归置,每一道工序自检合格后再让现场的监理终检,质量安全问题容不得开玩笑。”这是李国强常挂在嘴边的话。他深知,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脏乱差”绝对不能在他负责的项目上出现,每一个细节都关乎着项目的成败,关乎着中国铁建的声誉。
在达圣铁路项目建设前期,李国强带领试验员及当地工人,在物资匮乏、交通不便、全天候多雨的情况下,以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便建成了几内亚最高标准的试验室,也是达圣铁路三个标段中检测参数最多、检测设备最全的试验室,获得业主铁路公司的高度赞扬并发放表扬信。
李国强(右二)在达圣铁路1号隧道前合照(张强 摄)
海外项目的原材料匮乏,再加上几内亚雨季时间长,细骨料、粗骨料含水率变化大,混凝土状态不稳定,导致每车混凝土的状态不一样。为了从源头上杜绝原材料不稳定,确保工程质量,李国强带领试验室人员一次次深入现场对原材料进行严格把控,督促员工要对进场的每一车原材料都要做到车检、车看、分仓存放、分种类使用,最大限度地保证现场混凝土的可靠性、稳定性,展现了“关键时期”靠得住的企业形象。
降本有效,为“带回来”分类施策
海外项目建设成本高,为了实现降本增效,李国强在工作中不断探索技术改进和管理措施。“如何用最少的资源,最短的时间实现最大的价值?”在施工中,他反复地思考用料工艺管理,通过优化配合比,采用合理的胶凝材料用量、良好的级配、与当地材料相容性高的外加剂等,减少隧道喷射混凝土的反弹,让成品一次性合格,杜绝了返工重塑,有效地减少了约10%的喷射混凝土反弹浪费。在管理过程中,他精确地计量材料用量,建立严格的材料储存、使用制度,优先使用项目部已有材料,降低采购成本,最大限度提高材料的利用率。
为了解决雨季对材料影响的难题,李国强因地制宜,带领着团队成员对当地材料进行深入研究,全力解决雨季施工材料含水率不稳定的问题。他带领团队通过优化原材料仓储条件,根据含水量动态调整水灰比,掌握含水量与水灰比、混凝土强度之间的变化规律,确保不同含水量情况下混凝土仍能保证强度和工作性。还通过分析特殊混凝土外加剂来改善混凝土性能,研究出了不同种类高效外加剂的种类、用量、与不同材料的适配性,并发表了《几内亚达圣铁路机制砂、石粉含量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与应用》《几内亚铁路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研究》《气泡混合轻质土在非洲几内亚附属回填土的应用及其作用分析》等论文,为海外项目的高质量运转提供优良的保障,贡献了中国智慧。
开拓仍在继续,脚步从未停止。如今,该公司为全面贯彻落实股份公司、集团公司“海外优先”战略,成立海外工作专班,李国强也担任海外专班组的重要一员,迎来新的挑战,在实现中国铁建海外工程检测市场新突破、检测技术国际化输出的道路上,他表示要敢为天下先,勇当“拓荒牛”。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