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某一天,你到铁四院城地院办事,有人给你介绍说,这个是姚博,这个是鲁博,那个是黄博,那边那个是赵博……你一定特别诧异,咦,重名的这么多。
其实,X博是对他们的尊称,因为他们都是博士。
统计显示,城地院现有10多位博士,而铁四院有50多位博士。作为铁四院人才食物链的最高层,他们中的一些人,不仅学历超高,而且工作能力突出。
例如,中国铁建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学习会议,罕见地邀请了系统内六位博士,围绕“企业科技创新发展”这一重大主题,上台演讲,阐释思考。其中压轴演讲的一名博士,是铁四院线站处副总工程师、教授级高工李秋义。
他演讲的题目是:《CRTSⅢ型板式无砟轨道技术创新及延伸》。
2016年9月,国内首条大规模采用CRTSⅢ型板式无砟轨道的郑徐高铁通车运营。之前,中国标准动车组在郑徐高铁完成时速420公里两车交会运行试验,创造了世界纪录。
郑徐高铁联调联试的综合检测结果表明,全线轨道质量指数创造了我国高速铁路轨道平顺性的新纪录,充分体现CRTS Ⅲ型板式无砟轨道技术的优越性。
李秋义,1972年出生,2003年获得中南大学道路与铁道工程专业博士学位,2004年进入铁四院,主要从事高速铁路和城轨轨道工程设计与研究。先后承担了铁道部(铁总)、股份公司科研课题10余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铁道学会特等奖2项、一等奖4项,建总科技奖8项,中国施工企业协会一等奖1项,授权专利4项,获得詹天佑铁道科技奖青年奖、交通运输青年科技英才、中国铁建十大杰出青年等称号。
在同事眼里,李秋义是奋战在高速客专无砟轨道上披荆斩棘的“李超人”,也是在铁四院转型大计上身体力行的“李先锋”,更是轨道所员工们心中春风化雨的“李老师”!
在业主眼里,他是危难时刻挺身而出义薄云天的“义博士”。2013年7~8月,面对华东地区近一个月超高温的“历史极值”,为了确保华东地区高速铁路安全运行万无一失,李秋义临危受命,担任上海铁路局高铁轨道板应急处理技术组组长。经过连续两个月的鏖战,李秋义以一名学者科学严谨的作风和四院人勇于担当的精神,确保了整个上海局范围内高铁安全运营,被上海局工务系统的干部职工亲切地称为“秋义老总”、“秋教授”、“义博士”。
在铁四院,像李秋义这样有技术、有担当的博士还有很多:
刘立海,1975年出生。现为通号处通信所副所长,教授级高工。自2006年从香港城市大学博士毕业加入铁四院以来,承担了多项高速铁路GSM-R系统的设计和咨询工作,参与了多项GSM-R系统方面的科研项目。作为路内专家多次代表铁四院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并发表演讲。
陶志祥,1975年出生。2004年从东南大学博士毕业来铁四院,现为线站处交规所副所长,教授级高工。天天与被戏称为“玄学”的经济运量打交道的他,为了让不可捉摸的“运量预测”变得有理有据、合情合理,使出浑身解数努力创新。2008年,铁道部委托铁四院院开展长江三角洲城际铁路网规划修编。陶志祥首次提出了“《分区、分层、逐线扩充、全面整合规划法》在较大区域城际铁路网络布局规划中的应用研究”,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姚捷,1982年出生。现为城地院地下工程设计研究所高级工程师。2010年武汉大学博士毕业,并获准进入铁四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针对地下高速铁路环境振动预测及控制这一难题,工作站确立了《地下铁路引起的城市环境振动问题研究》这一重要课题,作为小组长的姚捷,在课题攻关中团队合作意识强,体现了较高的学术水准。
张占荣,1982年出生。2010年中科院岩土所博士毕业,现任地路处高工。他敬业奉献,在担任国家北煤南运战略通道蒙华铁路地质路基设计负责人期间,搭起行军床,以办公室为家;他敬业创新,在郑徐高铁项目中,创新地基加固方法,为创造高铁列车交会世界最高速度做出了贡献;他勤于钻研,主持的5项科研成果已有3项获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等颁发的科学技术一等奖,先后在行业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1篇。工作仅6年,就获27项专利,其中7项为发明专利,解决了地质路基专业领域大量技术难题,被同事们称为“专利王”。2016年获得“荆楚楷模”称号,入选“中国好人榜”候选名单。2017年获湖北省五四青年奖章。
全顺喜,1984年出生。2012年西南交通大学博士毕业,现任线站处轨道所高工。执着于道岔的研究、开发和推广,被同事称为“学霸中的战斗机”。作为技术攻关主力进入了中低速磁浮项目组后,刚开始他工作压力很大,晚上睡觉做梦还跟靖仕元总探讨技术难题,已成为项目组中的经典趣事。
2013年7月,地路处迎来了第一位女博士。当大家都在猜测女博士是不是成天读书的书呆子时,英姿飒爽的她就在10月份的院运动会上一举夺得青年组100米金牌,并打破了保持多年的院记录。她是卞友艳,1986年出生,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现为地路处高工,团委书记。2015年9月,铁路总公司推出16个BIM试点应用项目,卞友艳成为试点项目之一——沪通铁路BIM试点项目的总体负责人。面对史无前例的挑战,她带领设计团队拟定的实施大纲方案,获得铁总和建设单位的一致好评。
鲍华,1977年出生,武汉大学博士,现任建筑院副总工程师。时刻把握最新的建筑结构动态,他勇于接受新的技术挑战,敢于解决新的结构难题。高烈度区桥建合一的特大型综合枢纽昆明南站,处于岩溶发育区,设计难度大,首次采用了系统的、完整的、全方位的结构健康监测系统,对站房结构的主要构件、关键节点的温度、位移、应力、应变等实时监测与预警。
李一凡,1986年出生。2014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博士毕业后到通号处工作。繁重的设计之余,她喜欢看书,看电影,并且把观感诉诸笔端,写成细腻的心得。有兴趣的可以到铁四院新闻网上查看她近年发表的文学作品。
什么是大神?
大神是在你努力的时候努力,在你休息的时候继续努力的人;大神是当你看第一眼时离你五十米,当你看第二眼时已经离你100米的人。
每个人,一天都是24小时。这些博士、大神,最让人叹为观止的地方,是他们的大脑就像一个多核处理器,当几个完成周期超过一周、甚至一个月的任务,一起涌来时,即使任务再多,他们也能井井有条地处理好,简直像吃了炫迈般能量满满。
创新驱动,人才为本。李博、张博、陶博、刘博……多多益善。名单里,还有很多奋战在铁四院各个技术岗位上的刘博、金博、汪博、孙博、莫博、宁博、习博、杜博、邓博……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