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九游网页版
  九游网页版
 > 专题专栏 > 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 > 功垂青史

钢铁运输战线主力军
——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兵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贡献

来源:中国铁道建筑报 作者:军史专家、国防大学副教授 刘波  时间:2020-11-02

铁道兵纪念馆抗美援朝雕塑(林建军 摄)

1950年6月,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悍然发动侵朝战争,把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10月19日,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开赴朝鲜战场,与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中共中央在决策抗美援朝之时,就考虑如何使用铁道兵团。随着抗美援朝战争不断扩大,中国人民志愿军后方补给、军需物资运输成为战争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为改变后方运输的被动局面,中央军委命令铁道兵团率所属3个师2个团,约2万人,于1950年11月陆续入朝,遂行铁路保障任务。

抗美援朝战争的显著特点就是“打后勤”。周恩来在志愿军第一届后勤会议上强调志愿军后勤工作:“千条万条,运输第一条。”志愿军总司令兼总政治委员彭德怀说: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一半靠后勤运输。敌我双方的较量就表现为铁路运输线上的激烈争夺。

反“绞杀战”主力军

铁道兵团入朝后,面临被美军炸瘫痪的铁路,部队边前进、边抢修。1950年12月,铁道部队入朝不久被要求“保证在12月20日修通辑安、球场、顺川、平壤线”,在严冬里相继修复了遭受严重破坏的沸流江、大同江、大宁江、清川江等桥,使平德线、平元线、平北线、京元线、京义线迅速向前延伸。

美军依恃其掌握着制空权,有强大的空中力量,对中朝两军的运输线展开“绞杀战”。自1950年11月至1953年7月,美军集中了侵朝空军70%的兵力,出动飞机58967架次,对铁路线投弹达19万余枚。

中央军委已判明美军“绞杀战”的企图,指出:“敌人对我铁路轰炸是作为战略企图来打算盘的。一为在军事上造成我持久作战的困难;二为配合开城谈判对我施用压力。”1951年12月,根据反“绞杀战”斗争的需要,经中朝双方协商,成立了前方运输司令部,隶属中朝联合铁路运输司令部,统一指挥、协调朝鲜北方铁路系统的抢修、运输和高炮部队的对空作战。

1951年7月,铁道兵团战士在50多个惊心动魄的日子里,头顶穿梭轰炸的敌机,置身滔滔激流,修复正桥59座,终于让“钢铁长虹”重新飞架在条条江河之上,在整个汛期依然前运物资3600多车。

京义线317公里地段是西线铁路的咽喉,也是美军绞杀点的重点。担负抢修任务的铁道兵团经2师指战员提出:“有我们在,就有钢铁运输线!”抢修部队不顾定时炸弹爆炸的危险,坚持抢修。抢修部队采取立小排架、筑明渠等办法,填充弹坑,快速铺轨,争取夜通车。线路抢通后,满载物资的军用列车在高射炮火的掩护下,强行通过317公里地段。

美机死命盯住百岭川大桥不放,在76天中,大肆轰炸26次,投下炸弹7000多枚,炸得河水改流,石山削矮。在这场极端残酷的斗争中,铁道兵团第1师1团9连坚守76个昼夜,粉碎了敌人的“绞杀战”,保证了铁路运输,荣立集体二等功。

易炸难修的京义线新安州至西浦、满浦线价川至西浦、价川至新安州的“三角地区”,是朝鲜北部铁路运输线的咽喉地带,成为双方争夺的焦点。敌机不分昼夜疯狂轰炸,从1951年9月到年底,仅在“三角地区”就投掷6.35万枚炸弹,破坏线路3000余处,京义线317公里地段平均每1.4平方米落弹一枚。

“三角地区”封锁被打破后,敌人改重点轰炸为“炸两头”,妄图切断我军车的后方来路和前运去路。美机盯住百岭川大桥不放,在76天中,轰炸26次,投下炸弹7000多枚。铁道兵团第1师第1桥梁团9连坚守76昼夜,全连伤亡99人,仅剩40多人,响亮提出“人在桥就在”“人在桥就通”,继续进行抢修,确保这座咽喉地带的桥梁始终保持断续通车,荣立集体二等功。

铁道兵团战士冒着敌机轰炸,伴着随时爆响的定时炸弹,修复,炸断;再炸断,再修复。

抢修铁路与美机斗智斗勇

第四次战役前后,敌机疯狂破坏桥梁和场站,投掷大量定时炸弹、子母弹和重磅炸弹,不间断进行低空炮击和俯冲扫射,妄图阻止我军的抢修和运输。抢修部队实行分段保障策略,群策群力,想出了许多保障运输的好办法:如巧作伪装,迷惑敌机;采用“倒三江”(西清川江、东大同江、东沸流江,共2000车皮)、“顶牛过江”(抗洪中,一边车头推,一边车头拉)、“赶羊过江”(所有机车向一个方向运输)等办法加快抢运速度;统一便桥设计标准,预先做好排架和木笼,缩短抢修时间;一条河修几座便桥等等,抢修速度明显加快,前线物资供应快速改善。

敌人疯狂轰炸车站,抢修部队就修建迂回线,改大站为通过站,变次要站为会让站,并极力缩短停车时间,保证列车顺利通过。敌人轰炸桥梁,勇士们就采取多修便桥的办法,这边桥炸断,那边桥开通,志愿军高炮部队密切配合,保卫便桥,让敌机不敢低空飞行。

就这样,铁道兵团的战士们以血肉之躯和顽强意志创建了一条“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不断变换的战法和所有的新式武器,始终没能阻止我军用列车源源不断开往前线。

铁道兵团战士的奋战,打出了军威,甚至连志愿军对手的美国空军充满敬意地赞叹:“我们认为他们是世界上最坚决的建筑铁路的人。”

美军第5航空队司令爱佛莱斯特不得不承认“‘绞杀战’已经失败”。朝鲜战场上,特别是阵地战时期上甘岭战役、金城反攻战等重大战役的胜利,无不与后勤保障的改善紧紧联系在一起,而无论是兵员、武器、物资的运送,多半归功于铁道战士的艰苦努力。

为抗美援朝精神作贡献

为使列车安全通过“三角地区”,铁道兵团的战士们不间断进行抢修。

铁1师2团在抢修满浦线33公里桥最后一根钢轨时,发现两边钢轨型号不一,找不到适用的螺栓连接。这时,满载军用物资的列车已到了桥头,该团5连班长史阜民,用活动螺丝扳子尖头插进钢轨与鱼尾孔里,将不同型号的钢轨连在一起,使18列军车安全通过。事后,荣立了一等功,并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

铁1师3团2营6连战士李云龙胆大心细,坚定地认为,定时炸弹既然是人造的,我们就能搞清它的秘密,勇拆炸弹,历经惊险,终于拆弹成功。随后,他带领一个战斗小组专门拆定时炸弹。此后4个月中,他先后拆弹35枚,并为部队培养了不少拆弹能手,荣立一等功,被铁道兵团授予“二级英雄”称号。

在英雄们手下,被驯服的定时炸弹变害为宝,掏出炸药开山炸石,采制抢修用的片石和道砟。战士们把拆卸下来的定时炸弹壳挂在桥头和驻地当作防空警钟,还用来打制各种抢修工具。

1952年5月15日,一片片高射炮炮弹爆炸的余烟还残留在空中,铁1师第1桥梁团1连副连长杨连第带领战士们来检查清川江大桥。他发现新修的第3孔钢梁位移了5厘米,正指挥连队将其移正时,一颗敌机投下的定时炸弹突然爆炸,一块弹片击中了他的头部,这位著名的“登高英雄”倒下牺牲。志愿军总部追记特等功,授“一级英雄”称号,命名他生前所在连队为“杨连第连”。朝鲜方面亦追授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一级国旗勋章、金星奖章各1枚。

志愿军铁道抢修部队在反“绞杀战”的抢修中共牺牲643人。奋战在铁道战线的将士为志愿军的抗美援朝精神谱写了光辉的一页。

在朝鲜新建铁路

1952年底,志愿军为反敌在侧后海岸登陆,铁道兵团受命紧急抢修抢建铁路,主要是保障朝鲜后方京义线铁路运输畅通,成立了新建铁路指挥局(局长郭维城),调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工程第5、6、7、9师和农业建设第3、5师依次改编为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工程第5、6、7、9、10、11师,入朝执行抢建新线铁路任务。

朝鲜停战后,铁道兵团立即积极帮助朝鲜复旧和新建铁路,有的师、团直到1955年才回国。

在近3年的抗美援朝战争中,铁道兵团共抢修、抢建桥梁2294座次,隧道122座次,线路14691处次,新建龟(城)殷(山)、德(川)八(院面)等铁路212公里,使朝鲜铁路通车里程由铁道兵部队入朝时的107公里延长到1382公里。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大发展

抗美援朝战争停战前夕,中共中央就在思考战后铁道兵的使用和发展问题。针对有人提出要裁减铁道部队的计划,鉴于铁道部队在朝鲜战场作出的重大贡献,毛泽东指出:“朝战停后,11个师须以大部修路,一部(骨干)可属参谋部管,进行技术训练,以备战时与主力合并,以应作战需要。”周恩来也指出,“即使朝战停止,铁道部队在国内修路仍有极大作用,特别是内蒙古、西北、东北修路更需要他们。”

停战后,为适应国内铁路新建和国防现代化建设的需要,1953年9月9日,中央军委、政务院决定,将在朝鲜的6个铁道工程师正式划归军委系统,与铁道兵团现有之4个师、1个独立团统一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