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一线风采

张佳亮:地下潜行的“导航仪”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王艳 李桂香   时间:2020-09-28 【字体:

张佳亮(右)与队员一起研究图纸

夜幕降临,穿着一身晒得褪色的铁建蓝,骑着一辆斑驳的农用三轮车,拉着标尺、水准仪、全站仪,十四局大盾构公司南京长江第五大桥A3标项目测量主管张佳亮结束一天的工作返回项目。

参加工作九年,迎着晨曦而出,踏着星光而归,已经成为他的工作常态。九年的时光,他先后参建了长株潭城际铁路、南京青奥轴线地下立交、南京地铁宁溧线、南京长江第五大桥夹江隧道等重难点工程,也从一个踏出学校的青涩少年成长成一个“成熟老练”的测量骨干。

实践出真知,在学习中成长

长株潭城际铁路项目是张佳亮进入公司的第一个项目,摆在他面前的第一个难题,是如何将书本知识和现场实际对接,幸运的是,他遇到了有三十多年测量经验的好师傅苏辉军,一个严谨、细致、质朴、吃苦耐劳且有着丰富测量经验的老铁道兵。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张佳亮从基本的仪器使用、看图、计算数据等基础技能,学起了师傅的“看家本领”。白天跟着师傅到现场测量,晚上就琢磨图纸、学数据测算、整理资料等。

“从师傅身上,不仅学到了测量技能和经验,更是学到了老铁道兵身上吃苦耐劳、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精神。”跟着师傅,张佳亮顶着烈日、冒着雨雪进行测量,夏天晒得掉几层皮,冬天冻得哆嗦,他也不叫苦不叫累。很快,他就学会了如何去使用现有的仪器测量、如何让图纸中的位置与实地的关联、如何与队员之间协调配合,工作也开始得心应手。

测量工作,失之毫厘,缪之千里。张佳亮深知自己的测量数据不能有丝毫差错,他虚心向师傅、同事学习,自己一次次看仪器、一次次演算,一遍不行再来一遍,只为了把误差控制在最小。

“只有明白工程地形、位置,清楚施工流程、工艺,才能有的放矢地开展测量工作,才能更好的完成工作任务。”张佳亮还认真向技术员请教,去现场观察学习。

青奥轴线地下立交工程是当时国内最大规模的地下三层立交,由梅子洲过江通道隧道、滨江大道隧道、11条匝道和21086平方米的地下空间叠落交错而成,周边布满了青奥中心、青奥双塔楼、国际风情街、长江大堤等重要建筑物。8种工艺的围护结构施工、坑中坑设计的基坑开挖新型式、结构体系复杂,工法转换频繁。测量工作难度很大,稍有不慎,有一个测量点出现错误,一个数据算不正确,就会导致工程部位衔接偏差。

“当时工期特别紧,要在一年半的时间内完成10个多亿的工程量,测量工作如果跟不上,施工就无法进行。”当时的测量主管苏辉军讲道。“为不耽误工期,测量分组进行,张佳亮带一组人测量放线,我再进行复测把关。”

“工期就是命令,我们每个人都有个共识,决不能给工期拖后腿,所以大家几乎是没有白天和黑夜的去测量。”张佳亮笑道,为了第一时间能够赶到现场测量,他和其他的测量人员一起吃、住在现场。

为了确保线路轴线的准确性,三层的立交系统需要反复的推算校核,才能确保平面和高程的准确对接。张佳亮就带着测量小组对大量数据进行反复核算,确保数据的准确性。“白天跑的太多,脚底都是泡,晚上回来就把泡挑破,然后接着算数据。”

“脚踏实地、勤奋好学、细致谨慎是干好测量工作很重要的品质,张佳亮是个好苗子。”与张佳亮共事四个项目,苏辉军对他赞不绝口。

勤学长才干,在挑战中进阶

随着长株潭城际铁路项目的顺利推进,张佳亮逐渐积累了独立工作的能力和经验,在测量之路上渐入佳境、崭露头角。

2014年6月,张佳亮来到南京地铁宁溧线TA05标,这个项目全长约1.93公里,战线长,工作面多,测量任务重。张佳亮负责金龙路站和一半区间的测量工作。

“有时候工期一忙,我一个人除了要顾好现场,还得看图纸、核数据、整资料,平均每天睡眠时间只有5个小时。”每天背着三十四斤重的仪器、设备来回放点、复核,张佳亮一个人坚持了几个月。

随后,项目良好的施工业绩赢来了后续任务TA10标,这个标段全长2.3公里,工程综合性强、施工工程量大,总工期仅22个月,节点工期时间很紧。

“这个项目给我的最大挑战,是我首次接触盾构机导航系统,这是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张佳亮暗下决心,一定要当好盾构机的眼睛,他抓住一切学习的机会进行充电。

在公司的安排下,张佳亮到当时在建的宁和地铁项目学习盾构导向系统,边学边问,从零部件到系统安装,很快掌握了工作方法。他还抓住有经验人员和外聘VMT导向系统测量工程师到项目帮扶指导的机会,紧跟请教学习。

万事开头难,盾构机推进过程中,系统先后出现导向姿态异常、电台和激光靶故障,有人建议找“外援”进行处理,张佳亮自己却在一旁研究起了说明书。“不能总想着靠别人,自己要首先学会解决故障才行,实在解决不了,再请教外援。”

根据说明书,张佳亮自己排查、解决故障,两次之后,推进中导向系统出现的常规问题在他这里再也不是事,甚至还带人独立完成了盾构机轴线数据的计算、导入。

“隧道由两台盾构机同时推进,因为制造厂商不一样,所以导向系统也不一样,其中一台轴线数据是请人指导编写导入,另一台是由张佳亮带人独立完成了数据编写导入,为工程节省了时间和费用。”时任机电部长的郭建豪说。

时任盾构经理的陆野也说:“因为工期非常紧,为了使盾构机顺利推进,张佳亮要24小时待命,白天、黑夜他要连轴转,在他的配合下,我们盾构机才能在江底找到正确的方向。”

百炼出骨干,在汗水中变强

“盾构机没有眼睛,在江底下如何前进?机长是如何操作盾构机不偏不离的按设计路线挖掘隧道的?”在南京长江五桥夹江隧道施工过程中,无论是外来参观者,还是内部不懂盾构的参建员工,这是他们问的最多的问题。

“因为盾构机有专属眼睛。”操纵“庞然大物”的机长们亲切的将测量形容为他们的“眼”。

“张佳亮带着我们把图纸上设计的路线验算成数据,输入导向系统,然后机长按照这些数据操控、调整盾构机行走线路,就实现了方向准确。”测量员曹晓伟讲道。

2017年5月,张佳亮转战南京长江第五大桥夹江隧道项目,这是目前国内在建的最大直径公路隧道。这样的大直径盾构隧道,对他来说又是一次全新的挑战,盾构机激光导向系统自动化监测、管片三维激光测量技术、盾构隧道健康监测、盾构接收井施工正反演分析都是他第一次接触。

“人生就是因为一个又一个的挑战才饱满的,我从不惧怕挑战。”张佳亮又开启了“充电”模式,不知就学,不懂就问,不会就练,从方案入手,向同行请教,最终熟练掌握了大盾径盾构隧道的测量方法。

“江底是一个未知的世界,我必须保证测量数据的精度要求。”张佳亮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对导向系统内的推进线路数据进行核算检查,这一行为也被同事戏说为 “疑心病很重”。

张佳亮就带着“疑心病”每天蹲守在隧道内。隧道右线刚推进时,还没有启动自动化监测,为掌握管片上浮的数据,他天天在隧道顶部和底部来来回回爬上爬下地进行观测,测完时早已大汗淋漓。

盾构隧道项目盾构推进和同步施工同时进行,交叉作业给控制网测量带来严重的视线干扰。为不影响测量进度,张佳亮就避开施工高峰期,选择在夜间进行控制网的测量。为保证控制网的测量精度,他三番五次的进行检查复测,排查各类影响因素,直到查出原因并优化控制网精度。

盾构机接收是盾构隧道的重大风险点之一,稍有不慎,隧道建设会前功尽弃。而导向系统和隧道内的控制网精度是保证盾构顺利接收的决定因素。为保证盾构机顺利接收,从控制网的布设、反复复测、到线路数据的精细核算、再到导向系统的昼夜不间断维护,每一个环节都不能有纰漏发生。

2020年5月13日,隧道全线贯通,盾构机顺利出洞,张佳亮的“疑心病”总算没有了,“隧道通了,心也稳了。”

加减乘除,算不出张佳亮为工程所作出的付出、努力和汗水。从弱冠之年到而立之年,他将自己人生大部分的时间奉献给了测量工作。“在岗一天,坚决站好岗,对数据负责,建好每一座隧道,做好每一个工程,让公司放心。”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用精准的数据说话,张佳亮正在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为工程建设引路护航。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