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寥寥数人的三维设计小组开始,凭借寥寥数台电脑起步,到如今30余人的数字化战队,依靠数十台套“黑科技”装备,在铁四院2号楼14层300平米的“数字化”空间里恣意遨游。
这便是铁四院机动院邱绍峰创新工作室。
近日,邱绍峰创新工作室被中华全国总工会命名为全国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全国共有100个工作室获此殊荣。
不忘“可视化技术+”赋能初心,紧紧围绕“智能设计与可视化仿真”和“移动设备与基础设施智能运维装备系统”两条技术创新主线,邱绍峰创新工作室一直与中国高铁、智慧轨道交通共成长、共发展。
2013年初,以中国铁建劳模、火车头奖章获得者铁四院机辆专业技术带头人邱绍峰命名的“邱绍峰创新工作室”正式挂牌成立。在不断创新发展下,先后被湖北省工会命名“省级劳模创新工作室”“省级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
工作室的核心在于创新,精髓在于团队。创建7年间,作为带头人的邱绍峰与全体成员一同,始终专注于我国高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等领域智能设计、装备、检修技术创新,不断在国家重点工程建设中成长磨砺,始终在技术发展转型的新领域勇立潮头。
设计维度:智能设计显身手,可视化仿真助发展
成立以来,工作室系统性地将三维仿真技术、BIM技术引入高速铁路动车段所、轨道交通车辆基地设计领域,革新了传统的设计方法,极大提高了设计效率。从最初京沪电化方案竞选投标中创新性应用“车线耦合”牵引工况二维仿真开始,工作室便确立了将可视化仿真作为拓展设计维度的发展方向。
设计上海南动车运用所时,带头人邱绍峰就将创新设计方案用三维方式进行表达,最终建成了我国首个投入运营行车速度最高、检修规模最大、安全可靠性最好、作业效率最高的动车运用所。
轨道交通车辆基地的室外综合管线,是困扰行业设计人员多年的难题。工作室在湖北省首座上盖开发车辆段———武汉地铁2号线常青花园车辆段,完成了国内首个采用三维仿真总体设计方案,系统解决了室外综合管线设计难题。
在设计武汉市轨道交通规模最大、上盖体量最大、技术难度最大的车辆段——野芷湖车辆段时,工作室在国内首次进行全专业BIM设计试点,利用BIM成果进行总体工艺方案仿真模拟,打造了国内首个数字化车辆检修基地。
不仅如此,工作室抓住国铁集团全面推进修程修制改革、推进自主检修的契机,开发可视化综合评估系统,通过全要素(工艺流、车流、人流、物流、作业流和时间流)全过程(设计、建设、运维)仿真模拟,实现“所见即所想”到“所见即所得”的突破。
而面对设计任务日益繁重和设计质量日益提升的双重要求时,工作室率先提出运用模块化、标准化的思维构建智能设计系统,实现高铁动车运用所、轨道交通车辆基地以及限界智能化设计,极大解放了生产力。
坚持将可视化仿真作为设计工作提质增效的“法宝”,通过破解一个个重点工程难题,邱绍峰创新工作室不断拓展着设计维度。
领域维度:开拓行业未知领域,不同方向多点开花
从传统“机辆械”设备工艺专业出发,邱绍峰工作室大胆尝试运用创新技术,在高铁动车组段所、轨道交通车辆基地实现数字化集成。
突破传统的研究手段,通过“以移动设备为核心”打造设计建造运维一体化仿真平台,拓展业务领域。
借助工艺专业的优势,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实现三维数字样机研制,辅助设备研发。
牢牢把握用户需求,结合现场使用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研发可视化运维系统,推动轨道交通智能运维的发展。
借助多年数字化技术应用成果和设备集成经验,交付全路首条物联网数字化检修流水线。
跟紧轨道交通行业发展趋势,牵头开展基础设施智能感知监测检测管控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力求推动我国轨道交通基础设施综合监测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不愿成为重复“造轮子”的跟风者,邱绍峰工作室更愿意去啃“硬骨头”,去突破新的发展方向,不断延伸领域维度。
成果维度:从设计成果、知识产权、工程建设延伸至重大科研,硕果累累
工作室团队作为站后主编,先后完成了我国轨道交通行业最重要的三部综合性行业规范《高速铁路设计规范》《城际铁路设计规范》和《市域铁路设计规范》。
围绕高铁动车组、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基地、重载大功率机车检修基地、基础设施综合维修的运维技术,凝练编写了5本专著,积累了丰厚的设计经验和成果。
基于各项成果,工作室成员累计获得软件著作权26项、发明专利16项、实用新型专利125项。
完成的工程项目累计获得国家优质工程奖1项、省部级优秀工程设计一等奖7项、省部级优秀工程设计软件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
成功申报并牵头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城市地下基础设施运行综合监测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总经费达1.018亿元。承担工信部物联网融合重点项目《高铁动车组数字化基地智能检修和物联网融合关键技术研究和应用》和《高速铁路起重机械远程运维标准企业验证及推广》等2项工信部重大示范专项,以及数项省部级前瞻关键技术重点课题,不断丰富成果维度。
人才维度: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创新平台不断提升
从寥寥数人的三维设计小组开始,凭借寥寥数台电脑起步,工作室团队在铁四院老大楼8楼10平米办公室中以梦为马,探索数字化设计的发展之路。
发展至今,已经成为30余人的数字化战队,依靠数十台套“黑科技”装备,在2号楼14层300平米空间在数字化领域的海洋中恣意遨游。
在这发展历程中,团队先后被认证为铁路BIM联盟专业技术牵头与数字化认证单位、中国铁建创新工作室联盟BIM技术牵头单位,并建设了省级创新平台——“湖北省轨道交通智能设计及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期间,工作室团队更是培养出1位湖北省劳模、1位中国铁建劳模、1位湖北省最年轻劳动奖章获得者、2位茅以升铁道工程师、1位中国科协青年托举人才、3位火车头奖章获得者。
弘扬劳模精神的“种子站”,推动技术创新的“孵化器”,促进职工成长的“大课堂”,未来,邱绍峰劳模创新工作室将对标国家“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数字化转型赋能”“新基建”技术引领,持续深入开展“智慧高铁、智慧轨交、智慧城市”技术创新,进一步夯实铁四院现代交通领域领跑者地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