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上午,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组织委员会主席、党组书记蔡奇,北京市委副书记、市长陈吉宁,市委副书记张延昆调研场馆建设和冰上运动器具配备情况,并观看运动员训练。
5月16日是第31个全国助残日,由铁五院承担的北京市残疾人文化体育指导中心气膜式冰壶冰球运动馆正式投入使用。该场馆作为“2022年北京冬残奥会窗口型项目”,将为冬残奥会冰壶、冰球运动员提供训练平台。同时,作为2022年北京冬残奥会首个新建的备战训练场馆,该场馆也是北京市首个“永久性”气膜结构建筑。
该冬残奥会备战训练馆位于北京市残疾人文化体育指导中心,总占地面积9878平方米,场馆为单层建筑,建筑最高点20.65米,设施包含奥运标准的冰球场地一块,冰壶赛道五条及高清摄像记录和计分系统,可同时满足2支冰球队和10支冰壶队同场训练。
提供建设范例,展现铁建标准与速度
为填补北京市奥运标准冰壶、冰球训练场地空白,助力残疾人冰壶、冰球运动队年更好备战训练,该训练馆应运而生,成为2022冬残奥的训练基地。该项目开展之初便受到了北京市委市政府和北京市残联的关注与支持,相关领导多次强调“要围绕备战冬残奥会、推动残疾人冰雪运动的开展与普及,策划建设‘技术领先、对标奥运’的冰上项目训练场馆”。
同时,该项目也为北京市场馆建设提供了创新性范例——既往北京地区的气承式膜结构建筑,常用于工业仓储或室内体育场馆,均按临时建筑或设备设施标准进行设计;而该场馆项目创新性的将气承式膜结构应用于永久性建筑,设计过程中多次组织专家论证,是北京市首个按“永久性”建筑标准设计的气承式膜结构建筑。因此,该场馆建设标准更高,外围结构等基础工程设计使用年限均为50年,膜材的年限为30年,远高于其他同类型建筑,也为未来北京地区开展同类场馆建设提供了建设标准和过程借鉴。
铁五院采用EPC(设计施工总承包)建设模式,有效缩短了场馆的整体建设周期。疫情期间,为保障建设周期和项目进度,铁五院项目组在节假日不停工、昼夜三班作业的同时,启用了最新的“北斗智慧管理系统”,通过北斗导航定位系统实现了对施工人员的时间和空间管理,为施工进度不拖延、施工过程零事故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最终,场馆仅历时130个施工天即顺利建成。
科技含量十足,节能环保最关键
在场馆建筑“结构”的选型设计中,设计团队选定了高强度聚酯纤维膜材作为气膜结构——膜建筑层面重量仅为常钢屋面的1/30,大大降低了墙体的基础的造价。同时,建筑的造型和夜景效果有明显的“建筑可识别性”和商业效应,而大跨度空间结构采用膜结构,其成本只相当于传统建筑的一半或更少,特别是在建造短期应用的大跨度建筑时就更为经济、易于搬迁。由于膜材本身具有良好的透光率,白天可以得到自然的漫射光,节约了大量照明能源,实现了场馆的超低能耗。
“通过一套智能化控制的机电设备向结构内部送风并形成正压,将建筑外壳支撑起来并形成主体结构,室内无需再设置任何框架及支撑梁柱,并实现了场馆内气压、温度、湿度、新风量皆可按需控制,提供了更加舒适宜人的室内环境。”铁五院冬残奥会备战训练馆项目负责人张学坤表示,这是目前国内建造时间最短、建设用材最少、运营能耗最低、节能环保性最高的新型场馆建设结构。
项目人员检查水冷系统
如果说气膜结构是冬残奥会备战馆的外在“筋骨”,那么场馆内部的制冰系统更讲究了“内练一口气”——设计团队为场馆内部制冰系统选用了“R134a直冷制冰工艺”,该制冷剂为不可燃、无毒、无刺激性、无腐蚀性制冷材料,完全不破坏大气臭氧层,既确保了馆内冰面达到了国际标准冰场标准,在满足冰球、冰壶等项目比赛和训练需求的同时,其“能耗比”更较传统的乙二醇间冷冰场节能超过50%,将冬残奥会项目“节能环保”的建筑特性进一步推向极致。
细节设计暖心,服务理念更重要
与硬件设施上的“黑科技”相比,这座主要服务于残疾人运动员的场馆更有随处可见的暖心设计细节。
为方便残疾人运动员使用,场馆本着“逢棱必圆、逢坎必平”的设计原则,内外采用了全方位无障碍设计——进出场馆地面无一处台阶,不存在任何凸起高差,极大地方便残疾人运动员出入。
场馆内的无障碍扶手,特别设计了高矮不同的(70公分、90公分)两层,矮的一层专门为了乘坐轮椅的运动员使用,而扶手表面采用树脂材质,具有冬夏恒温、抗菌抗病毒的特性。
卫生间设计同样处处体现无障碍理念,可移动浴凳、双方向L形扶手、洗漱台和方便池特殊高宽设计,解决了不同需求的残疾人运动员的使用问题。
在冰球馆内,从更衣室到场地入口通道被铺上了仿真冰,这样冰球运动员在更衣室内坐上冰橇后,就可以直接滑进球馆,实现了无缝衔接。
此外,场馆特别采用了向上照明、通过气膜反射光线的方式照明,在满足比赛光线需求的同时,避免影响运动员发挥……
平昌冬残奥会轮椅冰壶冠军王蒙到场地试训
这些设计细节,也被运动员看在心里。
首次参观场馆后,北京轮椅冰壶队的运动员们都连连点赞,曾代表国家队夺得平昌奥运会金牌的陈建新围着场馆转了好几圈后,笑着对记者说:“真是哪儿都好!而且感觉对我们来说特别方便,我自己不用别人帮助,就可以进场馆训练、上洗手间等,真正做到了无障碍。”
另一位平昌奥运会冠军王蒙更欣喜的表示:“这里还有能看到大本营的特写电视,国内其他场馆很少有,更重要的是,以前北京队没有专门的训练场馆,以后‘家’里有了,想练多久就练多久。”
场馆落成当日,还吸引了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央广《中国之声》、中新社、北京日报等多家媒体记者现场采访。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