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眼睛,长酒窝,皮肤在风吹日晒下显得黝黑,曾经的“美男子”孟祥乾经过4年的历练,显得更加成熟和睿智。
四项发明专利,四项省级科研成果,掌握了钢桁梁顶推六项关键技术,顶推、落梁误差3毫米,获得业主季度、年度、劳动竞赛等8项第一名,累计获得奖金五百万余元。作为中铁十四局集团三公司合铜高速公路项目总工程师,孟祥乾和他的团队经过四年奋战,交出了阶段性的答卷,他个人被公司评为“2020年度行业标兵”。
技术攻关“排头兵”
合铜高速公路水苏沟大桥钢桁梁为全线控制性工程之一,左右两幅钢桁梁横跨关中沟壑,每幅钢桁梁长240米,高约8米,最大跨度80米,重约1200吨,相当于3列复兴号的重量。为国内高速公路领域最大跨度上承式钢桁梁。
“多项关键性技术没有先例,我们只能自己探索,一项项攻克难关。”作为“孟祥乾技术创新工作室”带头人的孟祥乾说道。
水苏沟大桥的桥墩为50公分厚的薄壁空心墩,最高墩达到82米,有27层楼高,为减少顶推过程中钢桁梁对桥墩的推力,采用像“抬轿子”一样的步履式顶推施工工艺。
80米长的悬臂钢桁梁,自然下垂尺寸达到60公分,而两墩之间的高差仅为40公分。如何使悬臂80米的钢桁梁顺利上墩,是摆在建设者面前的第一个“拦路虎”。
建设团队参考之前的经验,决定设置48米长的高强钢导梁。为进一步压缩导梁重量,还通过受力分析,去掉了导梁侧面的竖杆,与主梁200吨相比,48米导梁的重量仅为80吨,自然下垂尺寸仅为30公分,“无竖杆三角形桁架式钢导梁”也成为孟祥乾团队第一项发明专利。
“钢梁顶推到第一个80米高墩后,为了提供顶推作业平台,需要将一个11.6米长、16吨重的“巨无霸”垫块提升到高墩上方,并塞进梁体下方,塔吊和吊车无法完成如此大吨位的吊装,施工安全风险极高。
“能不能千斤顶当吊车用,像双手提水一样将它提上来呢?”一次深夜的创新工作室研讨会上,攻关团队提出了这一设想。大家赶紧画图验证,证明可行。
他们用一个大吨位的千斤顶每次提升40公分后,用千斤顶锁住,通过电脑控制液压系统,自动形成循环,顺利将垫块提升到位。钢垫梁提升设备成为第二项发明专利。
目前国内施工领域,最大架梁跨度为50米,对80米跨度的钢桁梁桥面板架设提出了挑战。“既然不能竖跨,我们能不能将梁片横过来铺设呢。”在前期策划中,孟祥乾科技创新工作室团队提出了大胆的假设。
大胆探索,小心求证。科技创新工作室成员经过研讨,最终决定与厂家合作,根据现场实际,借鉴菱形挂篮施工工艺,自主研发架板机,配备可旋转精调吊具,桥面板吊到前方后,通过控制系统,旋转90度,落到钢梁上,证明了横向架梁方案的可行性。
根据现场实际,他们充分利用桥面板上的两个吊环,在后方进行锚定,保证前方吊装桥面板时,后方受力平衡。
孟祥乾在钢桁梁桥进行施工作业指导
但如何实现精准落梁便成为又一条“拦路虎”。钢梁上,为每片桥面板预留了264个剪力钉,“必须将桥面板预留孔同时插入剪力钉中,误差几乎为零。”工区总工张永江说。
“架板机既有六级风速报警系统,又有液压调平系统,特别是可旋转精调吊具,能够实现精准对孔,仅需1人操作,精准、安全、可靠,创造了单日架板六片的纪录。”项目现场负责人董林劭评价说。桥面板用架板机及施工工艺成为第三项研发专利。
现场技术人员张伟回忆,顶推到位后,落梁高度达到2.1米,重约1200吨的梁体同步落梁,安全风险极大。为保证万无一失,本有腰伤的孟祥乾带领攻关团队进行落梁施工,最后落梁作业空间仅有30公分,需要趴在桥墩上,将50斤重的垫块抬出,身上满是黄油和铁锈,难以洗掉。
建设者在充分总结左幅施工经验基础上,右幅的顶推中创造了日顶推16米的纪录,顶推及落梁精度均控制在3个小米粒以内。步履式顶推施工装置及其施工方法,成为第四项发明专利,填补了钢桁梁施工多项技术空白。
身先士卒“领头雁”
“万言不如一行,一行贵在带头。”技术员出身的孟祥乾努力带好技术队伍,而带好队伍的重要方法是身先士卒,带头示范。
左幅钢桁梁顶推到位后,开始进行落梁作业。落梁高度达到2.1米,需要一块将垫块和钢板抽出来,240米长的钢梁同步落,在国内没有先例,安全风险极大。
“当时距离落梁完成的节点只有二十几天,工期压力比较大,安全风险更大,心里不放心,必须亲自干。”孟祥乾说。
现场技术人员谢尧介绍,每块垫块大约重50斤,每天每人的工作量近2吨,落梁越靠下,作业空间越小,最小时仅有30厘米,需要爬在地上抬垫块。
2020年3月下旬落梁时,天气寒冷,峡谷风大,吹得人站不住,孟祥乾和同事们穿上羽绒服,又穿上军大衣,牙齿冻得哆嗦。
因为没有经验,只能付出更多的努力。早上六点半上班、中午在桥上午餐、晚上十点半落梁任务完成后,再吃晚餐。历经21天努力,4月5日晚上凌晨一点二十,寂静的深夜,在钢桁梁“邦邦邦”的扭动声中,孟祥乾和他的团队,完成了左幅落梁的关键节点。
技术员张伟回忆:“左幅落梁结束后,浑身是黄油和铁锈,洗都洗不掉。孟总的手也因为雨水浸泡和摩擦,脱了几层皮。”
其实,孟祥乾本身有腰伤。在额哈铁路施工结束后,需要复核一摞房间高的图纸,一天十几个小时的工作量,连续2个月没出门,最终腰椎间盘突出。
“虽然有腰伤,但没说过一句不行的话,和我们一起坚持到落梁最后。”张伟说。
谈起这次落梁,水苏沟大桥现场监理郭艳伟竖起了大拇指,“他亲自带着大家干,经常干到凌晨,身先士卒,了不起!”
细心的同事会发现,直至7月15日右幅钢桁梁施工结束,孟祥乾右手写字仍然不敢用力,“抬钢板拉伤了,使不上劲。”孟祥乾说,“梁落完之后,我真的哭了,太不容易了。”
严格自律“苦行僧”
孟祥乾说,“我个人认为我是外圆内方,很多技术员认为我对他要求比较严,因为我对自己要求更严。”
2018年3月份,项目部将举办全线的强夯处理观摩会,这次观摩会让技术人员谢尧记忆尤深,因为这是他参加工作后第一次通宵工作。
谢尧回忆,当时天气很冷,孟祥乾和他一同盯现场,准备明天的观摩会,因为下了几天雨,当天晚上也在下毛毛雨,他们冻得瑟瑟发抖。因为下雨,强夯夯出的坑总是不圆滑,略微塌陷,孟祥乾一直试,尽力做到最好。
实在累了,他便和谢尧坐在土块上,互相提醒对方不能睡。
第二天观摩会比较顺利,因为下雨原因,观摩人员都比较理解夯坑不圆滑问题,但孟祥乾不能放过自己,在办公室,他不能忍受观摩会的瑕疵,自己扇了自己两个耳光。
在孟祥乾的思想里,带徒弟、技术交底必须在施工现场。2018年磨石沟大桥桩基施工时,钻到63米深时,钻机突然下垂,“可能有空腔或者墓穴。”孟祥乾说,“我下去看看。”
这时,项目负责人董林劭打来电话,“很危险,不能下。”
心系施工的孟祥乾凭借之前的经验,做好准备工作后,开始下井了,原来下方是一个小的空腔,不足以造成塌方,他放心了。抬头往上一看,有地面上微弱的灯光,但下方则是无底深渊。
孟祥乾下井的自信,来自于新通高铁施工的一次相似经历。打钢板桩围堰,下方的流沙冲弯了钢板,就像没有小米的粥,只剩下水后,就形不成整体,造成坍塌。工人全部撤出后,他下井一探究竟。
有才有貌“孺子牛”
在孟祥乾的妻子眼里,他不仅善解人意,才貌双全,幽默睿智,对待工作更是恪尽职守,尽职尽责。由于去年年初疫情的影响,在家经历超长假期他却如坐针毡,一心牵挂着项目,人员的安排、工程的进度、原材料的运输等,最终克服各种困难成为项目部第一批复工人员。
“我们再次相见已是五个多月后,当时疫情已经趋向平稳,工程进度也如期完成。6月24日钢梁顶推到位,6月25号半幅贯通……当他如数家珍的跟我聊起这些的时候,我仿佛看到他顶着烈日站在80多米大桥上指挥调度的情形,仿佛看到他披星戴月在工地监控施工进程的场景,我也深切体会到他工作的不易和辛苦。对我而言,我也会一如既往,用自己的豁达去理解、支持他的事业!”
工程人也懂得浪漫。有一次妻子过生日,孟祥乾不仅精心挑选了礼物和蛋糕,还邀请了很多好朋友一起来庆祝,让妻子感动不已。对待家人,每次逢年过节孟祥乾都会为双方父母选礼物,每次从工地回家,也会给儿女买礼物。
“爸爸的各种奖牌证书妈妈都完好无缺的给爸爸保存着”,孟祥乾儿子说道,“虽然我不太懂,但是每次妈妈给我讲爸爸获得各种层级的证书时,我就感到特别骄傲,特别自豪。”
据了解,孟祥乾自工作以来,他先后参与了京沪高速铁路、江阴大道、额哈铁路、通辽客专、合铜高速公路等项目建设,在项目技术管理、质量控制和科研开发等方面业绩突出。在额哈铁路项目工作期间,编撰发表了《高寒地区风沙路基施工技术》,并在施工高寒地区石质深路堑爆破施工及多级边坡防护工程中熟练运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同时主持过额哈铁路项目内蒙古“草原杯”、山东“泰山杯”的资料编制等一系列工作,为项目赢得的荣誉起到了关键作用。
在京沪高速铁路工作期间,2010年他主持参与的京沪高速铁路I型板式无砟轨道综合施工技术获得集团公司科技进步特等奖,次年其带领的京沪高速铁路水泥乳化沥青砂浆填充层质量管理小组获得2011年国家工程建设质量奖。
孟祥乾向九三学社调研人员介绍水苏沟大桥科技创新成果
在合铜高速公路项目工作期间,他撰写的“磷石膏综合处治湿陷性黄土路基试验研究”论文获得集团公司2018年优秀论文奖。《磷石膏综合处治湿陷性黄土》获得陕西省交通厅科技成果推广,成果水平达到国际领先。2019年集团公司成立以其名字命名的“孟祥乾技术创新工作室”,2020年其带头推出的“钢桁梁全悬臂步履式顶推施工技术创新QC成果”获得中国建筑业行业协会一等奖,其“钢桁梁全悬臂步履式顶推施工技术创新QC小组”获得2020年集团公司质量管理小组优秀成果奖,获得山东省建筑业协会QC小组二等成果,并持续对进行此项科研课题开发推进。
此外,孟祥乾在2018年获得“优秀共产党员”荣誉,同年获得公司项目总工行业标兵,2020年再一次获得公司项目总工行业标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