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成为一名筑路人,我可能不会来到“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的西北古城——陕西渭南。在我的印象里,西北就是漫天黄沙迷人眼的黄土高原,以及在山峁沟壑中隐显的窑洞,一丝神秘和荒凉感夹杂其中。
记得2009年刚参加工作时,我被分配到包西铁路建设工地,这是陕西省渭南市白水县的一个偏僻小山沟,汽车在盘山路上蜿蜒驶入黄土高原深处,一排孤零零的白墙蓝顶板房赫然出现在眼前,在这荒无人烟的黄土高坡中格外显眼。
初到项目,简易的衣柜、床、桌子一目了然,着实清苦,不过看着项目部提前备好的洗漱用品以及床上铺好的新被褥和床单,倒也干净温馨。“好吧,既来之则安之”,我劝慰自己,“这儿以后就是我的‘家’了。”
记忆中的黄土高坡,冬季异常地寒冷,北风裹挟着雪花无孔不入,大雪封山的事时有发生。
一日下班后,我看见同宿舍的大姐正在往水桶里接水,我纳闷地问道:“不是有水吗,为什么要接水?”
“你看这大雪,一时半会儿估计也停不了,明天一早估计水管就冻住了,到时候没水用,咱们提前备上点儿,有备无患呀。”姐姐笑着回答。听她这么一说,我也加入了接水的行列。
第二天,工地果然停水了,而且一连好几天都没有水。为了节约用水,大家一盆水早洗脸,晚洗脚,一点也不浪费。
在那里的冬季,我们经历过用水难、买菜难。如今回想起来,仍记忆犹新。在当时,我觉得那是一种痛苦的煎熬,现在回想起来,也就释怀了。
再后来,我们修的铁路通车了,由铁路带动的“幸福路”连接起山里和外面的世界。
而我也被调往下一个工地,火车驶出站台的那一刻,望着远处的黄土高坡,我想,这个曾经的“家”,定会随着国家的发展、铁路的建设变得越来越好。
这些年,我跑遍了大半个中国,从西北到华中,再到祖国的南海之滨。不知从何时起,我发现“搬家”竟是我们筑路人生活的一部分。
路在延伸,我们的“家”也在流动。而“家”也在一次次“搬家”中不断升级改造。
2019年,我因工作调动来到科教大道工地,项目部的宿舍租用的是当地楼房,两人一屋,还配有单独的卫生间和洗澡间。我看着宽敞舒适的宿舍发出了由衷的感叹:“我住上了‘精装修’。”身旁的爱人听后哈哈直乐。
深汕特别合作区依山面海,海岸线长50公里,时常受到台风影响。
记得台风“圆规”过境时,我就经历了一场2小时200余人的集体“大搬家”。在与时间赛跑中,我们在2小时内将管区内200余名农民工安全转移到深汕合作区赤石镇中心小学临时安置点。这次“搬家”我深深体会到齐心协力、共克时艰的涵义。
正如鲁迅先生曾说:“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便有了路。”而对于筑路人来说:“世上本无路,筑路人走到哪里哪里就有了路。”这就是筑路人的使命与责任。
在高山林地、在车水马龙、在乡间沟壑,一条条编织起来的“经纬线”犹如血脉般串联起祖国山河的角落,融汇起中华56个民族的文化交流。只要是祖国需要的地方,就有筑路人的“家”,而这个“家”也永远在一条条通往诗与远方的路上。
【编辑:金雨】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