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雄安发展底色
雄安新区千年秀林绿化工程
又是一年春来到,雄安新区春意萌动,杨柳吐翠,成群结队的大雁沐浴春光,鸣声洪亮。记者跟随中铁十八局集团雄安新区建设者耿志国来到千年秀林,登上秀林驿站二层平台。放眼望去,成片的绿色苗木错落有致、郁郁葱葱、绵延不绝,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的雏形正在显现。
与其他植树造林工程不同,雄安探索的是在我国尚属首例的平原地区大面积异龄、复层、混交样式的近自然森林建设,同步创建“数字森林”,并全方位创新植树造林的理念、模式、技术、养护等流程,大力加强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科技手段的应用,打造全国植树造林的“雄安样本”。
从2017年在千年秀林栽下第一棵树,到现在已累计栽植的2000万余株苗木,今年是耿志国在雄安新区的第五个年头。“雄安新区9号地块一区造林项目是中国铁建进入雄安新区的第一标。我们必须打好第一仗,赢得开门红。”面对严苛的“雄安标准”和生态环保这一新兴领域,耿志国带领团队把现场当作课堂,细心摸透从苗木进场、报验、栽植、支撑到大数据录入、后期养护等一系列作业流程,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他们在苦练内功的同时,还四处“取经”,外聘专家进行帮扶指导,定期开展技术培训,全方位提高业务本领。
雄安的每一棵树都有对应的二维码,就像一张“身份证”,包含苗木从孕育到出生、成长的每一个过程的信息。建设者需扫描每棵树的二维码,再将苗木的基本信息录入雄安森林大数据系统,并采用RTK定位设备对苗木进行快速、准确定位,为后期整个秀林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打基础。“大干期间,每个人平均每天要步行10多公里,最多的时候能完成2000株到3000株苗木信息的录入工作。而每一个坐标的记录,都是未来构成‘数字森林’‘数字雄安’的基石。”在十万亩苗景兼用林项目建设中,他们通过对自动栽植机、单杆支撑钻孔器、奥维地图定位导航的应用和改造,提高了工作效率,并创造了苗木日栽植量6万株的纪录,共种下苗木148万株,远远超出业主下达的指标。最终,他们从一开始“摸着石头过河”的门外汉成长为“造林标兵”,圆满完成了多个施工任务,并多次获得业主单位颁发的争先创优一等奖。
走进耿志国的办公室,整洁的办公桌上摆着“党员示范岗”和“优秀共产党员”的奖杯,办公桌对面悬挂着一张巨大的雄安新区规划图,上面用红笔标注着密密麻麻的坐标。耿志国介绍:“这些红点记录着5年来我们在雄安奋斗过的足迹,这一片是‘千年秀林’,也是科学化、智慧化的‘数字森林’,如今正把‘依靠森林筑城’的愿景,从蓝图变为现实,雄安新区的绿色发展成效显著,生态格局日趋完善;这里是‘雄安新区的北大门’,是众多生物的生态走廊,更是一个天然的容器,具有滞洪纳涝和调蓄供水功能;这里的河堤项目建成后将为市民提供便利、宜人的休闲游憩环境,创造出生动、优美、富有特色的美好环境……如今的雄安新区丰满了许多,绿树望不到边,天蓝了,鸟多了,人民的生活更加幸福了。”
当下,耿志国负责的雄安新区南拒马河(容城段)生态堤防洪治理工程项目处于大干阶段,他每天辗转忙碌在施工现场。这是耿志国在雄安新区参建的第9个项目,23岁至今,走南闯北,青藏的铁路、吉林的隧道、天津的轻轨、秦皇岛的高速,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和汗水。“在家乡河北干工程,为建设千年之城出力气,更有干劲,更有责任。我和团队始终坚持‘雄安质量’‘雄安速度’,我们是雄安新区发展5年历程中的坚定支持者、重要参与者和深度‘建’证者。”耿志国自豪地说。
2022年,“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耿志国感慨万分:“5年来,我们的建设者披星戴月,日夜奋战在雄安新区建设现场,从‘一张白纸’描绘至今,接下来担子不轻、责任不减,持续为创造‘雄安质量’、刷新‘雄安速度’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