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小利:一位农民工的“发明”之路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赵利强  时间:2022-04-22 【字体:

马小利在调试研制的钢筋自动焊接设备

4月1日,中国铁建党委发文,在全系统开展“向马小利同志学习活动”。

马小利是中铁二十一局三公司钢筋工班长,年过50的他,个子不高,脸颊黑瘦,一身橘红色工作服常常沾满油污,然而,他那看似普通的外表下却蕴藏着强大的智慧和力量。16年间,他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61项,20多项研发成果被推广应用,为企业创效2000余万元,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让人想象不到的是,马小利只有初中文化,刚到中铁二十一局时,只是一名在工地打工的农民工,如今已是中国铁建劳模创新工作室带头人。去年12月16日,他参加2021年全国职工演讲比赛,以“演讲第一、答题满分、总分第一”的完美表现,为中国铁建、全国铁路系统首次捧回冠军奖杯。

从农民工到正式员工

2006年6月,马小利来到中铁二十一局三公司都汶高速公路项目工地,从事钢构件加工工作。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大地震,项目驻地和工程设施被严重破坏。镇定下来的马小利组织清点现场人员,迅速展开救援,使多名轻伤员及时得到妥善安置,并将重伤员抬往都江堰医院治疗。因为事迹突出,马小利被中铁二十一局三公司评为“抗震救灾先进个人”。

灾后重建中,马小利的过硬技术和创新思维让他崭露头角。由于他所在的项目距震中仅3.6公里,他们承建的龙溪隧道遭受严重损毁。当时,隧道掌子面急需施工台车,由于是高瓦斯隧道,洞内严禁电焊作业,但如果在洞外加工,超高超宽的开挖台车又无法运输。一番研究后,马小利想出了解决方法:将开挖台车的部件设计加工成用螺栓连接,再到掌子面组装起来。项目部同意了他的方案并组织人员配合马小利现场加工。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辛努力,马小利成功完成了台车组装并投入使用,既安全又省事。

项目部领导看到了这位农民工的潜力,破格提拔他为钢筋加工班班长。此后,马小利根据现场需要,陆续研制出混凝土自动配料机、H型钢弯曲机、多功能吊装设备、工字钢调直机、六棱形混凝土空心砖预制机等施工急需设备,不仅操作简便,经济实用,还减轻了作业人员的劳动强度,提升了工程质量,为龙溪隧道按期通车作出了积极贡献。这条隧道也成了灾后重建的重要通道。

2008年,中铁二十一局三公司推荐马小利参评中铁二十一局“劳动模范”,并于2009年5月和他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马小利正式成为中国铁建员工,同年又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从“金牌蓝领”到创新工作室带头人

在有的人看来,签了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成为“金牌蓝领”的马小利可谓是功成名就,但他并没有懈怠,而是用实干继续擦亮荣誉。

“只有在施工现场,才能发现问题,才能找到创新的方向。”马小利相继在兰渝铁路、兰新高铁、浩吉铁路、贵南高铁等工程建设中留下了创新创造的足迹。2015年11月,中铁二十一局以他的名字命名成立了“马小利劳模创新工作室”,2017年被中国铁建批准为首批劳模创新工作室,2020年被中华全国铁路总工会命名为“火车头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该工作室围绕施工生产重难点,坚持开展群众性技术攻关、技术革新和技术发明活动,收获了60多项发明创新成果,解决了许多施工难题。

浩吉铁路建设中,马小利发现隧道施工车辆调头难,既耗时又污染洞内空气,安全风险高,萌发出研制车辆调头装置的想法。他和工作室技术人员探讨分析,咨询专家,制定方案,模拟演示,仅用两个多月时间就研制出一台隧道内施工车辆调头装置,混凝土罐车调头只需40秒,被司机们称赞为“调头神器”。他一鼓作气,又先后成功研制出10多种25台(套)机械设备,让长期困扰隧道施工的难题迎刃而解。

2020年春节前后,在海拔3100米的甘肃临夏州和政县南阳渠提质改造工地的皑皑白雪中,身着橘红色工作服的马小利格外醒目。他有时在输水管道线路上边走边看边比画,有时在地上一蹲就是半天,沾满黑色油污的手握着焊枪,全神贯注地加工着什么。原来,项目要铺设的输水管直径2米,单节长10米、重达3吨,外表还涂有一层防锈材料。如何在山岭地带完好无损地运输这些“大家伙”,成为制约施工进度的难题。“发明家”马小利来到项目后,多次踏勘现场、设计检算,制作出简易自行式小龙门吊车,配合倒链来使用,完美解决了难题。

如今,“马小利劳模创新工作室”成员除项目工程技术人员、电气焊工人等骨干力量外,还有新入职的大学毕业生。他的团队拥有核心研发技术人员、技术工人13名,创新加工机械设备的能手30人,整个创新团队人员达到60多人。

“我只有初中文化,有多年电气焊操作基础,要把发明创造的想法变为现实,只能逼着自己把理论水平和实操能力同步提高。”作为创新工作室带头人,马小利坚持挤出时间学习,顺利从清华大学继续教育“青年技工劳模培训班”毕业,目前正在攻读西安交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电力系统自动化本科专业。

“我是一名从农村走出来的孩子,没有多少文化,如果不是生在一个好时代,如果没有党的关怀、国家和企业的培养,也许到今天,依旧在四处漂泊。”回望自己的创新之路,马小利表示,他将一如既往用创新创造回报企业和社会,并用自身行动证明,只要在前进的路上不忘初心扎根企业,努力传承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每一名劳动者都能走出一条新征程上的奋进之路、光荣之路、幸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