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放线、测点……这些在普通人眼中陌生又枯燥的工作,中铁十四局四公司测量队长周传水一干就是近30年。从湿热难耐的云南腹地到烈日炙人的北疆大漠,他的足迹遍布全国各地。有人说,把一件事做到极致就是成功。在测量这件事上,他说自己是“行万里路、绘万卷图”。
近日,在济南市高层次人才榜单上,周传水被认定为济南市领军人才,一枚“泉城人才服务金卡”为他29年的测量生涯画上了新的注脚。
周传水在施工现场测量
一根针的距离
测量是一项“求准”的工作。从1993年入职成为一名测量人员起,周传水就把“准头”装在了心里。
“从事计划、财务的同事,都是把成千上百万挂在嘴边,但是我们干测量的,天天在跟厘米、毫米较劲。”周传水笑言,有时候很多工程,就是卡在几毫米问题上。
时间回到2008年,武广高铁进入施工大干关键时期。作为世界上第一条时速350公里的无砟轨道长大客运专线,武广高铁建设吸引了国内外专家的目光。设计时速要达到350公里,最高时速就需要达到380公里,这在中国高铁刚刚起步的2008年,是一项巨大挑战。
“380公里时速,对无砟轨道平顺性要求非常高,轨道相对位置只允许1毫米之内的误差。”周传水介绍,要想保持列车运行平稳、安全,又要保证380公里时速,轨道相对位置的误差只能控制在“一根针的粗细”。
为了这“一根针”的目标,需要测量班一个分段一个分段地去反复测量调整。由于测量要求精度高,且风力、阳光等因素都会影响到测量结果,周传水和他的团队只能在夜晚和阴天工作。每天太阳落山他们上班,太阳升起他们下班,困了累了就地休息。别人都在抢白天,他们只能战夜晚,而这样的日子一干就是一年。
在周传水和团队的努力下,他们负责的工程在所有标段中率先完成了CPIII控制网的复测和评估工作,为长轨精调和联调联试提供了保障,列车在中铁十四局管段跑出了时速384公里的纪录。
周传水与同事讨论工作
测量队里的“工匠人”
在成都枢纽工程项目,同事曾跟周传水说:“老周,这次工程的测量难度很大,看来你的‘一世英名’就要断送在这儿了。”
成都枢纽工程汇聚着来自四面八方的铁路线,多线并行、交叉格局的铁路线极大增加了测量工作的难度与计算量,只要一个数据出错就会在架梁时导致梁片间距不符合标准,从而威胁列车通行安全。
这次的难题使得周传水和他的团队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有队员建议:“要不就采用常规方法,虽然容易出错,但大不了再改嘛。”周传水立刻反驳道:“出了错再改就晚了,我们不能因为测量错误耽误整项工程进度,再说办法总比困难多。”
针对工程特点,周传水和他的战友们白天现场测量,晚上挑灯夜战。为了保证施工定位精度,周传水曾花费半年时间仔细研究图纸,计算时常常需要翻看几份甚至十几份图纸,繁多的图纸铺满了办公室,进入他的办公室甚至都没有落脚的地方。
最后,他们采取断链法计算数据,将一条轨道曲线分成多条线段,计算每个线段上梁片的测量数据,最后将所有线段上计算出的数据结合起来形成测量图。这样的方法大大减轻了测量过程中的计算量,并且简化了测量流程,确保了施工测量工作顺利开展。
周传水的“百宝盒”
周传水有一个随身携带的“百宝盒”,盒子巴掌大小,原是茶叶盒,如今已经变成他工作必不可少的工具。打开盒子,里面整整齐齐摆着数个如同U盘一样的“软件狗”,这是周传水的“全部家当”。哪怕是过年回家,他也从没忘记把这个盒子带在身上。
周传水展示“百宝盒”
“这是奥维地图,无论是地形崎岖的山区还是一马平川的平原,只要通过这个软件,就能快速准确找出测量点,并且还能根据需要及时添加数据。”“这是负责测量放样数据的道路测设大师,运用这个软件可以将工作效率提高两倍。”“这是徕卡LGO数据处理软件,也是测量工作中最常用的,经常用它来处理卫星数据,但是要完全把它用好,还需要多下功夫。”……
说起这些软件,周传水如数家珍。“有很多软件,当时学会了,几星期不使用,下次又不会了。很多软件需要不断练习和学习。”周传水说,每次项目有“急难险重”任务,不用做过多准备,他只需带着身份证和他的“百宝盒”就能轻装上阵。
不起眼的小盒子,装着测量行业的大智慧。“百宝盒”陪他走过高山,蹚过溪流,在海拔3000米的高原驻足,也曾在犬牙交错的山峦停留。从无到有,熟能生巧,这些软件在他脑海里构建起测量工作矩阵,凝聚着他在工地上风吹日晒下的思考,也浓缩着他通宵达旦伏案分析画图的日日夜夜。
不久之前,周传水从公司新中标的温玉铁路项目部出差回来。在温玉铁路的20多天里,他主持完成了控制网复测和加密,完成了对渡头隧道洞内导线测设,并对重要结构测量数据进行了复核。
测量工作枯燥、乏味、辛苦,每当问起他为什么能坚持下来,周传水总是说,这是他的工作,也是他的热爱。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