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日,随着广州地铁10号线东湖站至滨江东路站区间右线第615环管片拼装完成,中铁十一局城轨公司“铁龙号”盾构机顺利下穿珠江到达南岸,标志着该线地质条件最为复杂的过江隧道经历了“龙舟水”和百年一遇“天文大潮”的双重夹击,盾构机双线安全下穿珠江航道。
如同穿山甲钻豆腐
东湖站至滨江东路站区间隧道全长1260余米,下穿珠江航道600米。隧道位于强、中、微风化粉砂质泥岩多种地层相互交错的复合地层,沿线地面和地质环境复杂,特别是地层裂隙极为发育,极易发生盾尾涌水、涌沙、江水回灌隧道、建筑物变形开裂等风险。长80余米、重500多吨的盾构机在其间掘进,就如同穿山甲钻豆腐,对盾构机密封和掘进参数控制提出更高要求。
为确保盾构机平稳顺利下穿珠江,中铁十一局城轨公司抽调精兵强将组建穿江攻坚组。他们通过三维有限元数值方法进行三维动态施工过程仿真模拟,严格制定盾构下穿珠江施工参数及控制指标。针对区间隧道的地质情况,建设者采用最新技术对盾构机进行专门设计和改良,应用自动化监测技术对珠江河床实施全面扫测、无人机巡视等,科学采集分析数据,指导掘进参数。
穿越珠江示意图
遇“天文大潮”“龙舟水”夹击
4月至9月正值珠江汛期。“东—滨”盾构区间左线、右线盾构机分别于2022年4月6日和6月1日开始穿越珠江。6月15日,广州珠江遭遇百年一遇天文大潮和10年来最强“龙舟水”,珠江潮位白天全面超警,水漫到沿江路面,广州中心城区一度出现最高超警1.1米的高潮位,给珠江下35米深处的盾构掘进带来严峻考验。
“潮汐的变化,不仅会使原本复杂的地质更加脆弱,更严重的还会影响盾构掘进参数。”项目经理谭忠楷介绍说。
为此,建设者采用新技术和新手段,进一步提高抗风和抗雨水冲刷能力。项目部启动极端天气施工应急处置方案,组织全线应急演练,确保关键时候提供应急支援。项目团队24小时严密监测水位情况,在盾构机盾体上进行注浆止水保护,及时调整土仓压力和掘进参数,精确测量出渣量。最终,5月30日区间左线盾构机成功穿越珠江,区间右线历经两个月的日夜掘进,实现成功穿越。
滨江东路站紧贴珠江修建(朱博 摄)
一次成优创毫米级沉降纪录
在此之前,盾构机还始发即下穿运营6号线轨排井,距离轨排井围护结构最小净距仅半米,成型隧道创造了一次成优、隧道质量优良、既有线沉降控制在毫米级的纪录。
他们承建的滨江东路站西边距离珠江15米,东边距离两栋160米高楼仅10米,是一座夹缝中开挖的长163米、宽23.3米、深达13层楼高的地铁站。目前,主体施工进度、质量受到各方好评。
广州市轨道交通10号线为“X”形对角线中东北-西南的结构骨干线,与多条线路形成换乘,进一步加密中心城区轨道交通的覆盖,对促进区域交通一体化发展,落实“中调”与“西联”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内实外美成型隧道(朱博 摄)
自2007年中铁十一局城轨公司首台盾构机在广州始发以来,15年间,该公司盾构掘进总里程已突破560公里,创造单月掘进10.7公里的全国行业最高纪录。公司实现了在全断面硬岩、上软下硬地层、溶洞、淤泥质砂层、富水砂卵石等复杂地质条件下的盾构掘进技术新突破,成功穿越珠江、京杭大运河、铁路和地铁既有线、各类管线以及密集建筑群,10项盾构核心技术获评国际领先或先进,先后获得鲁班奖、詹天佑奖、国优等国家级工程荣誉10余项,获得省部级以上优质工程奖近百项。
【编辑:敏业】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