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两年荣获贵州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两项工程获评山西省“太行杯”土木建筑工程大奖;累计获得实用新型专利42项、工法30项、科学技术奖14项、软件著作权11项、发明专利10项;获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贵州省企业技术中心”……一项项亮眼成绩,是中铁十七局城建公司多措并举牵住创新“牛鼻子”,不断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引擎”的集中展现。
部分科研成果展示(刘春宇 摄)
近年来,该公司积极响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通过做实科技创新平台、强化自主创新能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三步走”举措,不断突破产能瓶颈,助力企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持续为企业高质量发展赋能添彩。
示范引领 做实科技创新平台
王星光创新工作室团队(刘春宇 摄)
以“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为主要载体,构建“内部专业团队研发+集团公司专家保障+知名外部专家助力”的平台机制,是中铁十七局城建公司矢志做实做强科技创新平台下的“先手棋”。
近年来,该公司将科技创新平台视作提升科技创新水平的重要载体和实现产业链创新链协同发展的坚实保障,在对内管理上,以公司本部“王星光创新工作室”为先导,陆续在基层项目成立“刘安东创新工作室”“陈佑燃创新工作室”“焦海明创新工作室”等平台,严格落实人员、经费和场所设施各项保障,鼓励员工积极提供好点子、好建议,并建立科学的容错机制,勠力打造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高素质技术队伍;在对外借力上,吸纳并适时更新轮换行业知名外部专家,邀请集团内部专家对在建项目的“疑难杂症”进行“望闻问切”,及时开出“诊断药方”,确保各项工程顺利开展。
同时,该公司深入开展“五小”创新成果比选、技术比武、技术能手评选等工作,充分调动职工创新积极性和能动性。在公司内网开辟“价值创造”专栏,集中展示基层项目的施工经验和创新成果,真正形成一批前瞻性、可复制性、可推广性的建设经验,并运用官微平台宣传“价值创造”先进个人和优秀项目,大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
聚能蓄力 强化自主创新能力
校企互动科技创新交流会(刘春宇 摄)
近年来,该公司秉承“专业做精、优势做强、协同发展、共同提升”的原则,积极健全有益于自主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推动管理工作迈上新台阶、打开新局面。
该公司以本部技术中心为统筹,全面修订科技研究开发、计划、工法、专利等4项基本管理制度,相继出版包括《房建工程设计优化实施指南》《高速公路工程量计算指导书》在内的10余本“三色指导书”,不断夯实项目科技创新基础,量身制定推出《科技创新考核管理办法》,细化分解任务,合理设定指标,压紧压实科技创新责任,将科技创新成绩纳入项目年度绩效考核,强力推动企业科技创新工作由“软约束”向“硬指标”转变。
该公司大力引进高学历人才组建高端团队,联合华南理工大学、贵州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高校加大“产学研”合作力度,深化双方在科技攻关、科研项目申报、科技成果转化、技术研发应用、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同时探索建立内外部专家两级帮扶机制,发挥好外部专家在重难技术指导、复杂方案把控和创新成果研发中的“外脑”作用,高效推进企业重大科技奖项和高等级科研计划的申报工作,不断强化创新成果支撑。
高效赋能 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在仁遵高速2标应用连续刚构桥边跨直线段下承式支架非对称悬臂浇筑施工工法(王玄 摄)
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关键环节。该公司致力于打通转化和推广应用的“最后一公里”,以在建项目为本,以解决技术难题为导向,选择长大隧道、深水桥梁、综合管廊等技术含量高、设计结构新、施工难度大,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项目作为科研试点和成果转化平台,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和先进工艺,将创新工作落到实处。
近年来,该公司深入践行“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充分释放内生动力,扎住项目效益流失的口袋,联合中铁十七局技术中心,对所属南中高速项目大悬臂盖梁支架体系进行优化,将单套支架原设计的240吨优化为128吨,先进工装方面直接创效1000万元;聘用3名房建专业设计优化顾问,对金沙教育PPP、毕节老年人活动中心等2个先行先试房建类项目进行设计指导,直接或间接创效约2000万元;运用科技创新技术先后解决了仁遵高速2标连续刚构桥边跨合龙、金仁桐5标娅石庆悬浇拱桥方案设计优化、地铁S1号线跨河支架现浇等“卡脖子”技术难题。同时,该公司近两年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材料顺利通过税务局鉴定,实现减税2325万元,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持续提升,使技术进步成为推动工程高效建设、驱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编辑:金雨】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