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西北罗布泊上的哈罗铁路到黄浦江边无人驾驶的上海地铁2号线,从入职时的技术员到成本部长再到项目副经理、项目总工、项目经理,刘向尚一步一个脚印,干一行爱一行,吃苦耐劳,10余年间,逐渐成长为地铁通信领域的综合型人才,成为中铁十四局电气化公司的一名“业务尖兵”。
找准目标、赢在“起跑线”
2010年8月,刚毕业的刘向尚就主动要求到当时艰苦的新疆哈罗铁路项目工作。“夏天的戈壁滩地表温度高达70多摄氏度,每天头顶烈日施工,晒得像“碳”一样,午饭是泡面火腿肠,吃饭时就躲在车子的背面享受着片刻阴凉,那时的生活是多么充实。”这是刘向尚参建哈罗铁路时印象最深的场景,就是在这里,他学到了铁道兵的品质——吃苦耐劳、责任担当。
“在沙子中行走比在马路上行走要累很多,走起来非常吃力,那会儿经常要在柔软的沙子中走近20公里进行定测,最多的时候一天走28公里,走的时间长了,脚底都磨出厚厚的老茧。”身处戈壁滩的刘向尚小包里插着卷成“柱状”的图纸,手里提着测量设备,在一望无垠的戈壁滩上进行铁路通信区间定测及光电缆敷设工作。
刘向尚在现场指导工作(刘德原 摄)
他白天在施工现场,晚上在驻地学习,“两点一线”是他基本的生活轨迹。没有人烟、没有信号的戈壁滩,在外人看来只有孤独,刘向尚却以热爱为由,一心扑在施工和学习上,在哈罗铁路的每一天都保持如初。
攻坚克难、敢啃“硬骨头”
哈罗铁路项目之后,刘向尚来到了上海轨道交通13号线一期项目,第一次开始地铁通信施工,这不只是他的第一次,也是电气化公司的第一次。当时技术力量薄弱,几乎没有人精通地铁通信专业,好多关键技术都需要边学边干。
刘向尚在研究图纸(刘德原 摄)
作为技术员的刘向尚每天都拿着图纸盯在现场,学工艺工法和控制要点。他总是一遍遍地上手操作,经常累到胳膊疼得抬不起,施工人员、设备厂家是出现在他通信记录里最多的人,一遍遍地询问,从无到有,从有到精,踏踏实实地进行着每一步。
平时晚上的时间他也不放过,白天工作一天,别人早早休息了,他总是拿起书本,把工作经验总结一遍写在纸上,记在心里。“他的办公室经常是最后一个关灯的。”在同事们眼里,刘向尚就是个不知疲倦的“铁建狂人”。
在不断地施工实践中,刘向尚一边抓施工,一边抓成本。他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通过比对现场与图纸有出入的地方及时把量差汇总,对工程、物资统筹把控,每月召开责任成本分析会议,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按时上报项目责任成本分析及报表。他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一个项目要想有好的效益,除了节流,还要开源。”他为上海轨道交通13号线项目节约材料上百万元,实现大小变更16项。
在参与建设上海轨道交通13号线二、三期项目时,已是项目总工的他面对项目任务重、要求高、技术人员短缺,实际工期只有半年的现状,倍加努力。从项目进场伊始,他几乎每天晚上熬夜加班查阅资料、编写方案,各类施工方案总要亲自审核一遍,专项方案都要亲自组织实地勘察。为了编制准确的施组,他跑遍全线每个地方,走访了全线10余家站前、站后单位,每天忙到深夜一两点钟是家常便饭。就是凭着这股干劲儿,项目技术人员在他的带领下,一次又一次完成了各个关键工期节点任务,并在专家评审中获得一致好评,实现质量零缺陷,同时斩获上海市2018年工程质量评审奖项的所有奖项。
推陈出新、重在“搞科研”
2019年9月,在上海轨道交通15号线项目担任项目总工的刘向尚担子更重了。全线30座车站、工期异常紧张,人员都是跑步进场。他稳扎稳打,在设计图纸滞后、设计经验不足的情况下,通过自己的技术经验制定各项工序技术方案及交底,边联系指导设计出图边确定设备材料型号进行物资采购,使项目工程进度有序开展。
2020年,在新冠疫情影响下的施工大干显得尤为特殊,一手抓生产一手抓防疫,他每天除了参加各种会议外,还要深入现场指导大家施工,排除各种疑难问题,并根据铺轨、装修等单位的施工进度及时修改施工计划,优化施工方案,争取施工稳步推进。除了保工期,他十分注重施工质量问题。只要工艺质量不达标,他要求马上整改,并层层追究责任。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从一开始的技术员到现在的项目总工,刘向尚对每一项工作都精益求精,一步一个脚印,勤奋工作,有决心,敢于创新,爱企如家。能为自己心爱的工作贡献出全部力量、全部精力、全部知识,他用自身的经历亲身为我们讲述了一名“业务尖兵”的成长历程。
【编辑:钊伦】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