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铁十七局一公司始终高擎科技创新旗帜,牢牢握住“创新驱动”的金钥匙,不断健全体制机制,强化科技人才力量,凝聚内外科技合力,推进核心技术攻关和自主创新,研发出深水大跨桥梁技术、高原冻土施工技术、长大复杂地质隧道建造技术等国际国内领先技术,建设了一批国家重难点隧道、桥梁品牌工程,走出了一条科技点亮征途、创新激发活力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体制机制改革,焕发科技创新活力
作为高新技术企业,该公司依托省级企业技术中心,逐步健全投入、研发、转化、应用科技创新管理体制机制,修订完善9项科研项目管理、工法、专利、论文、内部专家选拔管理、科技先进个人选拔等管理办法,以企业内部专家组和项目技术骨干为主体,不断完善自主研发、联合开发和推广应用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为公司稳定健康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成兰铁路茂县隧道大变形软质围岩施工控制技术被国铁集团在全路推广(常博 摄)
该公司加强内外联动,凝聚科技创新合力,与西南交通大学签订产学研战略合作协议,实现协同创新;与东南大学、长沙理工大学、山东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院校签订技术开发合作协议,致力高性能混凝土、高液限土改良、复杂地质TBM施工、复杂斜井洞室群施工前沿技术研究,加快突破关键技术,做好技术成果的转化、应用和推广,切实将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为企业转型发展的竞争优势。
搭建创新舞台,激发创新创效潜力
近年来,该公司创新工作室、课题攻关小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2016年,公司成立了首个“劳模创新工作室”,以巾帼标兵李秋艳命名。该创新团队先后完成技术创新16项,创建的“帆布式应急沙袋及移动式储存箱”标准,入选青岛市地铁1号线有限公司安全质量文明施工标准库并在全线推广。
2018年,该公司成立“苏卫国创新工作室”,依托在建项目开展技术攻关、课题研究、专利发明、成果应用,致力于解决施工管理中的重难点问题和突出问题。驻工程项目检测人员在现场调查原材料质量,检验配合比性能、外加剂性能,改良工装工艺,全方位帮扶工地试验室解决施工现场诸多“疑难杂症”,在实践中孵化出诸多专项课题研究QC小组。
2022年初,“苏卫国创新工作室”下设的“筑梦起航QC小组”传来喜讯,小组研究的《提高清水混凝土预制箱梁外观质量合格率》荣获2021年度中国铁建优秀质量管理小组活动成果奖。这个由9名平均年龄35岁的队员组成的团队,在青岛新机场高速连接线项目接触到了预制箱梁清水混凝土施工。为保证清水混凝土构件的外观质量达到工程评优标准,将颜色不均匀、气泡、掉皮、表面光洁度差4项因素的不合格率控制小于5%,合格率高于95%的目标,他们从严格控制原材料进场质量关入手,选择采用强度富余系数高、稳定性好以及水泥水化反应后颜色正常的最优水泥,紧盯混凝土振捣关键工序,优化浇筑顺序和模板抛光打磨程序,在不使用清水混凝土专用保护涂装材料修补前提下,使清水混凝土预制箱梁外观质量合格率提升至97.4%,节约施工成本290余万元。
苏卫国创新工作室(吴慧红 摄)
“苏卫国创新工作室”的课题攻关小组硕果累累,25项实用新型专利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布的证书;2项QC成果分别获得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工程建设优秀质量管理”二、三等奖;1项QC成果获得山西省工程建设施工企业优秀QC小组一等奖;3项QC成果获得中国铁建优秀质量管理小组成果;1项成果获得山西省总工会“五小”创新大赛优秀成果二等奖;2项成果获得山西省总工会直属基层工会“五小”优秀奖”,这些创新成果已为企业创效上千万元。
科技成果转化,提升创效创誉能力
作为国内第一批参与高速铁路建设的企业,该公司创新形成了系统的 CRTSⅠ型双块式无砟轨道施工技术,推动了我国高速铁路的发展进程。在轨道交通领域,他们先后参建了深圳地铁、青岛地铁、石家庄地铁等工程,全面掌握了粉细砂、砂砾、软土、岩石等复杂地层中地铁修建技术,首次在地铁领域采用了“自平衡法+锚桩反力”相结合的混合反力装置进行工程桩试验,提出数字化控制液压插管成套施工技术实现施工机械化。《复杂环境下浅埋暗挖粉细砂地层地铁渡线段施工技术》获评集团公司“十三五”十大科技创新成果,与《富水断裂带零间距下穿既有地铁隧道施工技术》2项成果经鉴定,总体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海南东环铁路建设中,他们首次研制成功铁路客运专线500米小半径曲线多梁型箱梁运架设备;为攻克商合杭项目施工场地限制及传统先拱后梁施工工艺存在缺陷的难点,研发出一套适用性强的系杆拱施工技术;成兰铁路茂县隧道的大变形软质围岩施工控制技术被国铁集团全路推广。
石家庄地铁3号线新百广场站(熊洁 摄)
多年来,公司所建工程质量合格率100%,浙赣铁路电气化改造工程、北京至天津城际轨道交通工程分别荣获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八届、第九届詹天佑奖;成都北编组站荣获中国建筑业协会“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京沪高铁、海南东环铁路获铁道部优质工程一等奖。2016年、2019年公司两次顺利通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科技创新正逐步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推动企业向科技强企迈进。
坚持以人为本,激发科技创新动力
为加快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一公司坚持自主培养和重点引进相结合的方式,以成立科技攻关小组为载体,将“创新工作室”作为培养技术人才的重要基地,集中优质资源,打破传统“一对一”导师带徒授业形式,开展“阶梯式”专项岗位练兵、技能比武,以线上线下培训、现场实操、职工大讲堂等方式,加快培养急需人才、灵活使用技能人才、主动培养新入职专业人才,搭建技术创新平台,提高人员素质与专业水平。目前,通过内部专家选拔,公司已选聘31名专业技术骨干专家,破除制约科技创新发展的“藩篱”,为企业持续发展积蓄科技人才。
商合杭客运专线西苕溪右线特大桥获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科技进步二等奖(郭定宏 摄)
面向未来,该公司聚焦主业核心技术攻关,持续加大科研投入,以企业技术中心为载体,坚持核心技术专业化发展道路,加快从技术跟随到技术引领的转变,抢占新的技术制高点,挖掘项目创新点,重点开发深水大跨桥梁、复杂地质隧道、城市轨道交通、水利水电和科技信息化等专业领域新技术,突破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核心关键技术,培育一批高附加值的尖端产品,提升竞争力核心要素,让科技创新成为企业转型升级发展的内生动力,奋力开创企业创新驱动发展新局面。
【编辑:金雨】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