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到“铁道部第十五工程局”的牌子时,我还在上大学,那是第十五工程局在西安设的西北办事处。一晃,我也在中铁十五局工作了近30年。作为企业发展的见证者和亲历者,我对企业充满了感情。
这是一支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部队,在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中,将士们舍生忘死、浴血奋战,用血肉之躯铺就“打不垮、炸不烂的钢铁运输线”。和平年代,人民铁道兵靠肩扛人拉的顽强拼搏精神,逢山凿路、遇水架桥,先后建成鹰厦、包兰、成昆、嫩林、襄渝、京原等52条铁路。在成昆、襄渝等地形极其险峻、地质罕见复杂的“筑路禁区”,将士们不畏艰险、敢于攻关的豪情斗志感天动地、彪炳史册。每当我看到这些史料,我总是热泪盈眶。英雄不言,山河作证;征途坎坷,矢志逐梦。
1984年,人民铁道兵响应国家号召,脱下军装、摘下红星,离开那光荣而神圣的军营,成为筑路职工。但是他们不忘军人本色,积极投身国家交通建设,同样传承着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
爱人是最后一批铁道兵转业到中铁十五局的职工,从天山脚下到四季春城昆明,从西北戈壁到东南沿海,他参与过很多重大工程的建设,修过铁路造过桥,建过水坝修过路。他和他的战友、同事能适应一切或炎热或寒冷的环境,好像从不知道苦为何物。他们身上既有军人的担当和使命,也有新时代铁建职工的智慧和魄力。
犹记1996年夏天,我在老家待产,快要临盆,还没有爱人的任何消息。父母焦急万分,发电报到单位,单位说他去南疆参加抗洪抢险去了。后来,听爱人描述,1996年7月,玛纳斯河流域发生了有记载以来的最大洪水,持续时间长、破坏性极强。吐鲁番至库尔勒铁路386公里线路遭到严重损坏,其中一百多处冲毁,几十处断道,损失巨大。在铁道部的组织下,中铁十五局紧急组建一支技术支援小组,从西安赶赴南疆参加南疆铁路抢险任务。他们坐了30多个小时的火车才到达吐鲁番,再坐汽车到吐鲁番和库尔勒之间的受灾路段。
铁道部成立调度总指挥中心,以“保通车”为原则,中铁十五局和其他兄弟单位一起投入抢修铁路的工作,测量、定位、放线,指挥地方支援车辆碾压填筑、加固路堤、铺设床道、更换钢轨……那一段时间他们天天吃方便面、火腿肠,到后来上厕所都困难,这让爱人后来多年都闻不得方便面和火腿肠的气味。爱人讲述起那次历时半个月的抢险经历时总是感慨万千,他说他一直记得冲毁铁路全部抢通时的情景,看着满载机械设备的列车缓缓通过他们抢修好的线路驶向远方时,他长出一口气,心中的激动无以言表。
参加完抢险任务后回家的第二天,爱人就陪我入院待产,生下了儿子。他常说:“儿子是我一生的幸运,我和儿子心意相通,儿子等到爸爸回来才来到这个世界,不早也不晚。”
爱人抗洪抢险时遇到的项目指挥长陈柏章,是我曾经同事小陈的父亲。小陈每每说起父亲时总是充满了敬意与自豪,她父亲在修建兰新复线的两年多时间,基本没有回过家,曾经因工作过度劳累晕倒在工地过。在河西走廊地区修建洪水河桥时,桥墩灌注了灰浆,高压线被大风刮断。如果停工,刚打的桥墩灰浆就会报废。如果继续施工,只能全靠人工作业,又没有照明。她的父亲就号召指挥部所有人员上场。女职工和老职工打手电,她的父亲带领年轻职工跳入灰浆中进行人工搅拌。后来,陈柏章获得“火车头奖章”等荣誉,他的故事也受到广泛报道。
这就是中国铁建人不畏艰险、艰苦奋斗的精神。在中国铁建成立75周年暨兵改工40周年之际,我们回忆历史,是为了不忘来时路上的艰辛。
每一个时代都有一座令人敬仰的英雄丰碑,每一个行业都有一种必须传承的不朽精神。七十五载守正创新,四十春秋踔厉奋进,杨连第和战争中牺牲的铁道兵英雄们是中国铁建的英雄丰碑,在平凡的工作中努力工作的中国铁建人,是不朽精神的传承者,一如我的爱人、朋友的父亲和千千万万中铁建人。
【编辑:佳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