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游网页版
>专题专栏>连通新丝路 五洲筑品牌>我的“一带一路”/人物·故事

赵玉国:深耕海外“十一载”赤诚匠心添荣光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卫庭玮   时间:2023-11-13 【字体:

在印度尼西亚,他带领团队攻坚克难,在巴厘岛北部的爪哇海南岸修建了环保电站——印尼巴厘岛燃煤电厂;在孟加拉国,他勇挑重任,跨越库察河建起中方援助孟加拉国的第八座友谊桥梁——孟中友谊八桥;在巴基斯坦,他秉承初心使命,在喀喇昆仑公路上建证达苏水电公路的完美蜕变……

作为海外开拓先锋,十一年间,中铁十七局一公司赵玉国带领团队不断推进国内外技术的融合,以技术创新促进项目履约,参与编写发布了《大跨度124m圆形煤场网架安装施工工法》《循环水泵房沉井基础施工技术总结》等多篇技术论文,个人荣获中铁十七局“六好共产党员标兵”、劳动模范等荣誉,用自己的脚步“建证”一个又一个海外经典工程。

赵玉国(左二)正在指导工作(李鹏飞 摄)

从无到有开拓海外市场

在国内,赵玉国曾先后参与过南昆铁路、神朔铁路、宜万铁路及多条高速公路的建设,在应对“艰、难、险、重”工程方面积累了大量的施工经验。然而来到美丽的印尼巴厘岛,赵玉国又面临了很多的“第一次”。

2012年,赵玉国初到海外。项目怎么干?这是他要解决的第一个难题。探索初期,他犯过难,但想想有一群年轻人如此相信他,满腔热血地来到印尼想要成就一番事业,他就自然而然地成为那个冲在最前面的领跑人。

主动找活干,这是他破局的第一法宝。他带领项目人员,以咨询专家的身份到业主方华电工程集团巴厘岛电厂项目现场协助相关工作,凭借扎实的工作作风,他很快赢得业主青睐,受邀参与工程项目建设。机会转瞬即逝,他不敢掉以轻心,带领年轻人一起学习电厂新知识、融合公路、铁路工程领域施工经验。他说:“什么都不想,就是撸起袖子加油干,用业绩说话!”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团队顺利拿到项目土建试验室的运行委托合同,得到参与海外燃煤电厂建设的机会。

在T2转运站施工中,面对地下部分13米深、地质条件为海边细沙夹珊瑚礁的复杂情况,工程施工受阻,大家都犯了难。他顶住压力,查阅资料、苦心钻研,经过多次模拟实验,研究出采用废PC桩桩头做临时撑垫分层循环下挖的方法,成功解决了大型开挖设备在细沙加海水中下陷的问题,为雨季到来前一周完成地下部分施工争取了时间。2015年8月11日,印尼巴厘岛一期燃煤电厂项目提前一年竣工投产。

开工以来,项目先后收到业主20余次书面表扬,获“优秀班组”流动红旗8次,多次作为样板工点承办观摩学习活动。凭着出色的经验技术和管理能力,他带领的团队在后续工程建设投标中一举中标所有剩余工程承包合同,将项目滚动发展为合同额超亿元的项目,为开拓海外建筑市场及燃煤电厂土建工程市场奠定了坚实基础。

运筹帷幄架起友谊之桥

碧绿河畔千帆过,一桥连接中孟情。2017年,面对商务部合作局援外成套项目中规模比较大、第一个实施新改革模式项目——援孟加拉国孟中友谊八桥项目,有着印尼项目施工管理经验的赵玉国挑起了项目经理的重担。

陌生的国度,全新的挑战,他没有退缩,说干就干。2018年5月,孟加拉国的比罗杰布尔市潮湿炎热的雨季到来,地面温度达36摄氏度,随时可能降临的暴雨为现场临时渡口的准备工作带来了不利影响。为快速推进工作,一场抢滩登陆战在这里真实上演。

雨中,一艘载着吊车和土工布袋的轮渡运抵柏克提亚渡口。赵玉国带领项目全体职工将一袋袋细砂装袋扛到岸。湿地,一脚踩下去就是一个浅水坑,不仅负重还要克服阻力。但是恶劣的环境并没能阻挡大家前进的步伐。短短30分钟内,120多包基础沙袋组成的码头围堰搭建完成,保障了轮渡与临时码头成功对接,吊车顺利上岸并卸载土工布袋。

由于当地资源有限,不少项目建筑材料需从国内转运,常常会在海上漂泊1个月左右才能到达。针对这个情况,他组织召开专题会,讨论调整施工方案,将一些后置工序提前完成,不浪费一分一秒。一些零星材料就在当地市场上一家一家“淘金”。他的皮肤被晒得黝黑,他自己也磨炼成了“孟加拉通”。

期间,他还参与各项方案的编制工作,最终项目一次性通过最终的方案评审,受到桥梁专家的认可,为项目后续施工打好坚实基础。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之路

巍巍喀喇昆仑山,滚滚蜿蜒印度河,不仅见证了中巴友谊,更见证了铁建人的忠诚与勇敢。2021年,作为公司海外指挥部副总经理的赵玉国奔赴巴基斯坦达苏水电公路项目担任项目经理,带领团队开启了一段与大自然做斗争,让不可能变成可能的征程。

喀喇昆仑公路沿线的山峰陡峭、冰雪覆盖,海拔最高达6500米,洪水和泥石流常发生。赵玉国到现场调研后,将变更作为项目的首要任务,2022年5月部分路基工程变更为桥隧工程的变更建议得到了业主批复,为工程增加了“七隧三桥”。

正当项目为新增工程开工“排兵布阵”时,2022年7月24日深夜2点左右,在没有任何征兆和预警的情况下,营地旁边的印度河河水突涨发生泥石流,造成项目营地围墙外侧西北角处的材料堆场被淤泥覆盖、营地外北侧临河的拌和站、碎石场、维修厂、材料仓库进水被淹,场区内部分设备被水浸泡。营地居住的中巴方员工和安保人员在睡梦中被刺耳的警报声惊醒。赵玉国第一时间有序组织人员撤离转移到地势较高的N35公路上方安全地带,项目无人员伤亡。

在之后的一个月内,该地先后发生泥石流七次,他带领团队成为灾区的“最美逆行者”,开展物资设备清理转运工作,尽可能将项目集体和个人财产损失降到最低。每天晚上,他在临时住所复盘工作情况,制定措施。在他的带领下,大家争分夺秒,终于在8月25日凌晨第七次泥石流完全冲毁项目驻地前完成转运任务。

然而,这次大降雨将达苏通往首都伊斯兰堡唯一的通道切断,所有生活、施工物资无法运进,使达苏成为孤岛。8月31日,赵玉国组织项目员工成立青年突击队,带着机械设备奔赴一线协助抢修道路。经过7天连续奋战,N35公路基本恢复通行,“生命的运输线”打通了,“大家的生活有了保障,我感到如释重负。”看到一切恢复往日状态,赵玉国笑着说道。

十一年坚守海外,他说:“工程人,一生为一事而来,成一事而去。”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如今,新的挑战还在继续,赵玉国将带着团队不忘初心,继续书写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新故事。

【编辑:佳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