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一线风采

长江下的“95后”维保团队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李桂香   时间:2023-11-29 【字体:

近百项适应性改造、超千次采石箱清理、数十万条点检记录……翻开芜湖城南过江隧道维保记录表,一组组数据印证着这条“长江最难”项目的施工难度。

但很难想想,这组数据是由一群“95后”带领创造,他们就是中铁十四局芜湖城南过江隧道项目的“维保团队”,常常也被称作盾构机的“专属医生”。

芜湖城南过江隧道工程是芜湖市“两纵四横一环”的城市快速路系统的骨架线路之一,也是安徽省最大直径盾构隧道。工程位于长江皖江段“大拐弯”处,全长5.9公里。其中盾构段长度3958米,采用“皖江奋斗号”“皖江复兴号”两台盾构机自北向南同向掘进。

2021年3月,率先通过验收的“皖江奋斗号”盾构机在湖南长沙下线,随着盾构机一起荣耀而归的还有一批监造人员。过去的半年时间里,他们延续中铁十四局的老传统,驻扎在盾构机制造现场,是监造,更是学习。

“那时候我们也是刚刚毕业,绝大部分都不是机械专业,别说盾构机,就连机械都是个完全陌生的领域。”机电领班范振鹏是其中一员,对他们来说,那些技术名词犹如天书一般晦涩难懂。

盾构经理郭建豪每天要通过他们的监造日志,随时掌握盾构机的生产进度。“刚开始的2个月,就一直在纠正一些最基本的表述,每天都能挑出一堆毛病。”

对盾构机的陌生,让他们的工作日志错误百出。小伙子们暗自下定决心,要改变这样的现状。他们认为,首先就是要“读懂”这台“巨无霸”。晚上,他们就在房间内,一起研读图纸;白天,他们就带着问题,紧跟在设备制造技术人员身后,进行求证;看不懂图纸,他们就顺着管线,一点点的认清零部件。

功夫不负有心人。正是由于监造期间的付出,他们对盾构机的构造有了清晰地认知,这也让他们在盾构机进场组装时,能够快速的理解交底方案,高效的完成装机任务。

2021年9月、2022年4月,“皖江奋斗号”“皖江复兴号”盾构机先后始发,形成“双龙穿江”的壮观景象。这批学成归来的“医生”们也正式上岗,12人组成的“维保团队”每天行走在盾构机内,确保两台“巨无霸”顺利掘进。

“盾构机维保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业务能力的提升常常只能在日常的业务工作中来实现。”机电部部长孙小玉表示。他曾先后参建过南京宁溧线10标、南京五桥夹江隧道的建设,是团队中拥有实战经验最多的技术人员。

开展“桌面复盘”提升业务水平(闫波 摄)

如何提高这群“医生”的实践水平?孙小玉有自己的一套法则。遇到问题,他习惯把大家叫到一起进行“桌面复盘”,围绕事件进行回顾分析。“通过这样的复盘,他们不仅能很快发现自己处理问题存在的不足,有时候还能总结出新的方法。”

在实践中,这些年轻的小伙子们早已练就了一身“望闻问切”的本领。他们通过设备维保“领值系统”加强对盾构机的点巡检,截至现在,两台盾构机已经完成了近150000条设备点巡检任务,以及超160000条润滑任务。

他们每天在机器轰鸣、密集狭小的空间穿梭攀爬,与液压管路、水气管等打交道,一身衣服总满是油渍、泥浆,而芜湖城南过江隧道作为“长江最难”盾构隧道,不仅让团队成员在这里成长成才,也给与了这个团队更多的挑战。

根据隧道段地勘报告,盾构机从840环开始,将遭遇600米的上软下硬层、全岩段。而在掘进中,技术人员发现,上软下硬地层中不仅富含砂层与泥粉砂岩,而且还出现了泥质粉砂岩与石英砂岩互层。

“两台盾构机陆续出现掘进参数异常变化、刀筒裹泥、刀具偏磨,盾构机刀盘面板和辅臂开口结泥饼等问题,掘进变得举步维艰。”孙小玉说,为了应对变化的地层,该项目先后召开40余次内外部专家会、1次院士专家会,提出了30余项处理措施。

对盾构机零部件进行检查(闫波 摄)

高压进仓清理泥饼、拆除中部格栅、割除刀盘限径板、增加冲刷管路、调整刮刀高度、吸口前移……这支年轻的“医生团队”发挥聪明才智,让每一项举措在这里落地,对盾构机进行了百余项针对性改造。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在不断地挑战、历练,直至更加成熟。

“在这里,盾构机高负荷工作之下,他们需要处理更多的突发、紧急状况,更是满身泥浆、油渍。”郭建豪说,团队成员基本都是家里的独生子,日常穿着也是极其时尚,很难想象,他们能够毫不犹豫跳进满是泥浆的气垫舱、顶着喷洒的泥浆寻找泄漏点、带领团队清理泥块。

“有一次,在中心锥冲刷管路不停的晃动下,锥内管子接头断裂,泥浆顺着管道逆流进盾构机。如果不及时堵漏,中心锥很可能被淹没。”顶着40多度的泥浆,在烟雾缭绕的中心锥内,机电领班王海泽和伙伴们“一锤定音”,使用木楔子顺利堵住漏点,而他和小伙伴们也早已成为一个个泥人。

“虽然与上软下硬地层做斗争的这段时间非常辛苦,但我们也收获极丰。”王海泽说,在这里,他们遭遇了许多机修人员工作一辈子都遇不到的案例,这对他们来说是极其宝贵的人生经历。

如今,“皖江奋斗号”盾构机已经率先驶出最难区间,“皖江复兴号”盾构机也进入了最后的攻坚战。而这支“95后”医生团队已经调整好状态,为下一阶段的挑战做着准备。

【编辑:杨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