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是一名铁道兵,1978年入伍,在泛黄的相册里,我看到了当时20出头略带青涩的父亲,“你看,这是你李叔叔,我们俩是老乡,又分在了一个班,平时干啥都在一起,现在他退休回老家了,见面有点难喽……”谈到曾经的战友,我从父亲的话里听出了些许遗憾。
回顾父亲的半生,不管是4年的军旅生涯,还是兵改工后在企业里工作,父亲一直奋战在施工一线,印象中每年见到父亲的次数屈指可数。
上了小学以后,每逢寒暑假,母亲总会带我和哥哥去看望父亲,那个时候我才对父亲的职业有了朦胧的认识。父亲不是在修铁路,就是在修高速公路,有的时候是建大桥,看到那么多壮观的建筑,小小的我也觉得父亲是真的伟大。
长大一点,我对父亲的职业又有了不同的认识,虽然很伟大,但也很辛苦。施工的位置远离城市,交通也没有那么便利,和家人团聚的时间也很少,“爸,你为什么要选择这个职业?”为了解开心里的疑问,我鼓起勇气问父亲。父亲先是愣了一下,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有些事情总要有人去做,我曾经是一名铁道兵,逢山凿路、遇水架桥,这就是铁道兵精神,建设祖国的大好河山,让交通变得更发达,让每一个漂泊在外的人回家的距离越来越近,既是我肩上的责任也是光荣的使命。”父亲的话一下子点醒了我。
2010年,23岁的我立志要做铁道兵精神的传承者,选择了和父亲一样的道路,成了一名筑路架桥的铁建人,更为幸运的是,我和父亲同时参建了哈罗(哈密到罗布泊)铁路。“这里的条件不太好,可既然来了就要坚持住!”这是父亲见到我说的第一句话,我使劲点了点头。没有信号、没有淡水、没有电源、没有人烟、没有绿色,只有13级沙尘暴、地表70多度高温和一望无垠的戈壁滩,这是对罗布泊的真实写照,可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没有一个人选择退缩,我和同事们接连完成一个个施工节点,克服一个个技术难题,把“生命禁区”变成了中国西部的“璀璨明珠”,我为自己是其中一员而感到骄傲。
铁道兵志在四方。哈罗铁路竣工后我又先后参建了宝汉高速公路、沪昆铁路、济南黄河隧道等重点工程,每到一个项目,父亲总会叮嘱我,要把铁道兵精神传承好、发扬好,永远不要忘了初心。
时光荏苒,如今父亲已退休5年,我也已经入职13载,接下来的日子里,我要继续以新时代铁建人的身份继续投身祖国建设,牢记父亲的殷殷嘱托,做铁道兵精神的传承者、传播者和践行者,为企业高质量发展不懈奋斗。
【编辑:佳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