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是看得见的世界,后面是回得去的家乡。
小时候的我,有一个大大的梦想,有一天为我们的村庄修一条平坦的柏油路。孩子们再也不会两脚泥巴,下雨天也可以干干净净地走在上学的路上。
或许是带着这个执念,长大以后的我,成为一名铁建员工,加入这支筑路大军。自参加工作以来,先后参与了津保铁路、阿乌公路、青连铁路、济宁快速路等工程的施工建设。伴随着时间的推移,我越发感觉到,每一处基建都是创造个人价值的舞台,每一寸土地都是我的家乡。所以,长大后的我,真的实现了小时候的梦想。
十年前,刚毕业的我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来到津保铁路项目部,成为一名财务人员。
路基、桥墩、钢箱梁,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具体的事物;机械的轰鸣、头戴安全帽的背影、紧锣密鼓的施组设计,更新了我的认知世界,课本上的“建设”成为生动的景象。
听铁道兵前辈讲那过去的故事,时代艰难的岁月里他们秉持着“老铁”精神,远离万家灯火驻守戈壁,坚守山林,穿越严寒和酷暑,从未怯懦、从不放弃。也是在这个岗位上,日积月累读懂了铁建人的坚守,没有华丽的歌颂,而是日复一日在路上。
在津保铁路项目部,我工作了三年,工作调动时还没有建成通车,还记得离开时红了眼眶。不舍得可爱的同事,我们早已成为了朋友,不想和这里的一切说再见,它承载了我青春的炙热和美好。
那时候,初出茅庐的伙伴们常常讨论,有一天我们会驶过自己修的路、坐上自己建的高铁吗?我们始终坚信的是——每条路都会通往未来。
上一次和爸妈团聚,二老从河南来山东,跨越350公里,乘坐高铁3个小时,我站在出站口翘首以盼。回想起读大学时,也是从河南到山东,一辆绿皮火车载着青涩的少年,从深夜开往凌晨,一路向北。
那时候,我坐在晃晃悠悠的车厢里,常常想,什么时候火车能够快一点。而后来风驰电掣的高铁速度,让梦想照进了现实。
我看见父母向出站口走来,肩上背着手里提着,慌忙接过爸爸手里的箱子。
“不用接我的,把你妈背上的包接过来。”爸爸并未松开手。
我又去卸下妈妈的背包,却差点没有接住,因为这个包足足有三四十斤重。很是诧异,这里到底装的都是什么呢?
还没等我问及,妈妈开口说道:“煮了好几块肉,搋好的红薯泥,炸红薯糕吃,还有我腌的萝卜干、辣椒酱……”
这一刻,我的眼泪差点掉出来。无论走到哪里,父母都会记得我的喜好,哪怕负重千里,也要让孩子们吃到家乡的味道。
从高铁站回家的路上,爸妈一直在感叹高铁的速度、整洁,与从前的绿皮火车完全不一样了。爸爸问他们来时的线路有没有我们单位参建的,那份期待和骄傲溢于言表。
我告诉他们,济郑高铁开通后,会比现在的线路更近、更快、更便捷,从此以后河南山东两省的“口”字铁路线将变成“一”字形,一路坦途。
爸爸不无感慨地说:“我们等到了啊,绿皮火车,快速列车,和谐号,复兴号,这就是中国速度!”
虽然我没有参建过济郑高铁,但是我的同事们、我们的兄弟单位都参与了建设,大家都在时刻关注着。同为筑路人自然知道其中的艰辛,更能体会线路建成时的喜悦——就像种下了一棵小树,看着她慢慢长大绿树成荫,福泽我们共同的家园。
父母返回老家时,自然是乘坐济郑高铁,两个小时直达。我更坚信,爱会跨越千山万水,却不会再路途艰辛。
【编辑:金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