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刘叶帅从工地上“消失”了半个月,不知道情况的同事还以为他是回家休假了。后来才知道,他是领命驰援公司沪渝蓉高铁工地,替项目解决技术难题去了。
临近不惑之年的刘叶帅,参加工作已有14个年头了,是工地上的技术大拿,他特别精通桥梁施工技术,尤其是在铁路悬灌梁施工领域,他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管理心得。
刘叶帅始终觉得,自己与桥梁有着一种不解之缘。他说:“从一上班就开始接触桥梁施工,直到现在,每天一睁眼看到的就是各式各样的桥梁。”
中铁十四局承建的苏州南站项目,位于沪苏浙三地交界处,由沪苏湖铁路、通苏嘉甬铁路、水乡旅游线城际铁路、苏州轨交10号线,以及公路、水路运输等多种交通模式共同组成,是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最主要的对外交通门户。
刘叶帅介绍,苏州南站作为一个立体的交通枢纽综合体,从上到下共分为4层,多条铁路在此交汇,并形成了“米”字形立体交叉。
“两条高铁在一个站点中心十字交叉,在国内还是很少见;整个工程都是立体交叉施工,其中水乡线和轨交10号线属于预埋工程,在建设地下室底板时,还要向下深挖10.3米,宽度达到45.5米;地下室建设也不同于普通站点,建成后是一个通廊层,意味着可以通向地面的任何一幢建筑。”在已经初现雏形的苏州南站工地,刘叶帅这样介绍。
刘叶帅(右一)介绍技术卡控要点(郑泽星 摄)
2023年年初,刘叶帅来到了苏州南站工地,负责他最为擅长的桥梁施工。来工地报到之前,他曾向同事打听过现场的情况,得知现场非常繁忙。尽管做好了心理准备,但踏入工地,他还是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住了——在面积14万平方米、大约20个足球场大小的场地内,密密麻麻挤满了2000多名作业人员,塔吊、挖机等各类机械设备更是林立,如同钢铁森林一般。
刘叶帅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拿出全部本领来,完成公司交办的任务。
在苏州南站两条铁路施工中,刘叶帅利用自己的施工经验,根据梁体结构形式、跨度、地质条件以及现场实际情况,夜以继日地伏案编方案、控要点、做交底……在他看来,项目施工管理就在于严谨、精细,一点也马虎不得。
为管好自己的“责任田”,他事无巨细,几百米的施工线路,每天来回要走上两万多步。由于现场施工错综复杂,每一根桩基打入地面,他都会认真地反复测量、检查。现浇梁大面积施工时,他更手持“质量戒尺”,紧跟每一道施工工序,严把支架基础施工、支架搭设、支架预压、模板安装、钢筋绑扎、混凝土浇筑、张拉、压浆等每一道关口。
在同事心里,刘叶帅是安全质量的守护者。工地上,他常常穿行在密如蛛网的脚手架间,手拿图纸,仔细复核每一处施工作业面、每一道施工工序,还不时对正在作业的工友进行技术讲解,并叮嘱他们及时做好安全防护。
刘叶帅(左二)在工地(郑泽星 摄)
“这里的施工是环环相扣,一环都不能出错。”项目后期,下沉广场、沪苏湖铁路、通苏嘉甬铁路交叉施工更多,往往是牵一发而动全身。面临这一难题,刘叶帅主动作为、迎难而上,不断地模拟、推演,调整施工计划,优化施工组织,消除施工中不良因素,寻找交叉施工窗口期,最终制定了科学合理的施工顺序和施工计划,果断快速组织施工,避免了工期浪费和成本增加。
从事施工管理不仅要守正,也要创新。在一处现浇梁前,刘叶帅介绍着他们的创新之路。这里原本要采用传统式贝雷梁,但工效较低,经过他与技术人员反复研究,最终改良了方案,选用钢桁架施工,节省钢管支架材料,施工速度快了,工期也提前了5天。此外,他还积极总结申报了《一种桥梁桩基检测用超声波检测辅助工具》《一种隧道仰拱底板炮孔钻孔方法及其装置》等多项发明专利。
刘叶帅说,14年筑路时光,换来的不仅仅是沉甸甸的技术经验,还有一条条通途大道……
【编辑:佳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