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上了那个行装扛起了那个枪,雄壮的那个队伍浩浩荡荡。同志呀!你要问我们那里去呀,我们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今天,当你来到中国铁建,会时常在某一个角落听到这熟悉、悦耳的旋律——《铁道兵志在四方》,每当耳畔传来这嘹亮的、令人振奋的歌声,我都不禁心潮澎湃、肃然起敬,我的父亲曾经是一名光荣的铁道兵战士,在过往的奋斗岁月里,他们见证了人民铁军“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豪迈史诗,见证了铁道兵转变为祖国建设大军的凛然磅礴,也见证了中国铁建四十多年的发展与成长。所以,我会很自豪地说,我是一个铁道兵的后代。
1981年10月,父亲随着最后一批铁道兵集体从部队划转至铁道部基建工程处,正式脱下戎装、放下钢枪,从保家卫国的解放军战士光荣地成为了支援祖国大江南北建设大军的一名普通工人。当兵时,他是连队的卫生员,转业后单位组建了门诊所医疗部门,他继续从事医务工作。在我的记忆中,他不分季节,总是骑着自行车奔走在公司与家属院之间,两点一线,为同事和战友们量体温、测血压、拿药、打针。“谁想到这一干就是一辈子。”他总是说,“小时候就想当兵,转业时候不舍得,虽然离开了部队,但这些年我都一直把公司当作军营,始终听党话、跟党走,以另一种方式践行自己的人生理想。”
深耕基层四十载,顶着烈日汗流浃背,不畏严寒风雨兼程,40年,父亲用无私的坚守默默地将自己的青春年华奉献给党和国家的革命事业,兢兢业业、恪尽职守,每一项上级交办的工作都像是他在军营中攻坚的任务堡垒,每到一处,他都以一个老兵的军人姿态和行事风格严格要求自己。
山河广厦、国匠军魂。那是1987年冬季,工程处接到上级指令,需要快速组建项目青年攻坚突击队兴建京西大型综合商业项目,父亲被抽调至项目负责医务和后勤工作,摆在项目团队面前的三大难题就是项目临近京杭运河水系,降水工作难度大;古建筑群及政府办公建筑较为密集,位置独特,施工平面布置难度大;基建工程处承建大型商业综合体经验尚不成熟,施工组织难度高。项目部灯火通明,党员干部和一线工人日夜奋战,后勤保障工作显得尤为重要,父亲不畏北京三九严寒,每天奔走在位于京西机关驻地与工地之间,为住在项目的同事购买被褥和生活必需用品,给感冒发烧的同事拿药、测量体温,那时候往西边方向的道路还没有今天这么宽阔、顺畅,有时候项目部车辆外出运输,他只能骑着自行车来回,那年的冬天格外寒冷,十几公里的路程会让父亲骑上两个小时,冻得脸都僵了,张不开嘴,说不出话来,北京12月份的寒冷天气也能湿透后背。经过父亲和项目全体青年突击队的不懈努力,在1988年春节后,项目攻坚团队终于按计划时间完成了降水任务,成功迈开了施工任务的第一步,为后续竣工交付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3年11月,1963年出生的父亲今年年满60周岁,现已退休。四十余载深耕基层,用奋斗岁月镌刻铁军年轮,他始终以一个基层优秀共产党员的先锋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这种一心为集体的创业、干事的老铁建人的奋斗耕耘精神值得年轻人学习。他们这一代人总会这样执着地去做一件事,孜孜不倦并满腹热情的对待自己的工作,用自己热血的青春去奠基祖国宏伟的改革开放事业,无怨无悔。他只是万千中国铁建人的一员,几十年以来,铁建人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用自己默默的坚守、顽强的拼搏来诉说对党的忠诚,用自己无私的付出来回馈对祖国的热爱。
这就是我所熟知的一个老铁道兵的过往以及他青春时代奋斗的故事,这也是我所理解的铁道兵精神的传承,并不是常挂在嘴边,父辈们用实际行动来诠释对人民铁兵的敬畏,坚定不移地跟着党走,与中国铁建共奋进。很荣幸的是,如今我也是一名铁建人,今年是我在中国铁建工作的第13个年头,从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毕业就在施工一线,我也做到了始终坚守在项目基层,无论在哪个岗位,我都一如既往地勤奋努力、恪尽职守,始终以一个新时代铁兵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脚踏实地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坚守自己的初心,不断寻找自身的差距,在工作上勇于担当,落实好组织安排的每一项任务。
我的父亲,1981年秋,你背上行囊、离开家乡,成为一名铁道兵战士。2023年,你与铁建一同走过兵改工40周年,从工作岗位退下,继续践行铁军初心,开启人生新征程。
【编辑:杨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