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时节,武汉地铁12号线沿线一派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12号线是武汉首条地铁环线,全长59.9公里,设站37座,线路两次穿越长江,一次穿越汉江。
由中铁十一局城轨公司承建的武汉地铁12号线7标兴业路站位于兴业路与建设大道交叉口东侧,沿兴业路呈东西向敷设,与既有3号线通道换乘。车站为地下三层双柱三跨框架结构,车站外包总长177米,标准段外包总宽22.3米,深约26.48米。
钢支撑装上“最强大脑”
近日,笔者走进绿色围挡内的兴业路站施工现场,支护基坑安装的数十根20多米长的红色钢支撑,横跨在基坑上方,整齐而壮观。与普通的支撑不同,这些支撑的两端都装有“智慧大脑”——钢支撑轴力伺服系统,整个钢支撑结构如同人的手臂一样,除了可以感知来自基坑的压力,还能根据压力自由伸缩调整,使基坑结构变形受力可控,有效提升了开挖安全性。
据武汉地铁12号线7标安全总监孙国强介绍,车站所处地层为淤泥质粉质黏土、粉质黏土夹粉土粉砂层,含水量大、压缩性高、承载能力低,为软弱土层。该站基坑施工如同在豆腐块里挖出一个长方形的坑,再吊放钢筋笼,围绕车站浇筑混凝土形成一圈坚固的“城墙”。在施工中需事先通过钢支撑对“城墙”进行支护,大型挖掘设备再进入基坑挖掘和转运土方。针对该车站地质情况复杂、基坑控制难度大等施工难题,该项目施工团队与武汉地铁业主代表多次组织技术研讨会,模拟分析不同工况下土方开挖引起的基坑变形情况,形成最优施工方案——在位于地下15至20米处采用钢支撑轴力伺服系统,给常规钢支撑装上一个“智慧大脑”。
钢支撑伺服系统(荣兰 供图)
据介绍,钢支撑轴力伺服系统融合了数控液压技术、自动化监测技术和物联网技术。在项目部监控室,随着工作人员操作电脑,深基坑内数十根钢支撑的受力情况一目了然。孙国强介绍,该系统监控数据精确度为毫米级,实时测量钢支撑轴力及位移大小,自动调控支撑轴力,轴力减小自动补偿,轴力超限自动报警,及时控制基坑变形,提升基坑自身稳定性。
车站建设全程可视可推演
12号线兴业路站与既有线3号线车站将来可实现通道换乘,对接施工条件如何?施工面临的困难还有哪些?在兴业路站会议室,随着操作人员点开操作平台,从会议桌中间缓缓升起兴业路站、石桥站、后湖四路站3座车站模型,其地下三层车站内部构造瞬间映入眼帘。
据了解,以往在施工中采用二维图纸,有些部位上下交错只能靠想象。12号线采用BIM技术后,利用相关软件对施工项目进行三维立体建模,快速梳理图纸问题,用可视化方式解决技术难题,即使一个完全不懂施工图纸的人也能直观感受施工效果。
通过建模看到,位于地下深达9层楼高,长177米,宽22.3米的兴业路站,内部构造有车控室、站台、站厅及10余间设备用房,整个结构一目了然。建设过程中,为确保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有序,除实地巡查,管理人员通过三维建模对施工作业各项工序进行“预演”和“彩排”,可进一步掌控施工合理性。
“三维建模将逐渐成为一个便于施工现场各方交流的沟通平台,可让项目各方人员方便地协调项目方案,论证项目可行性,及时排除风险隐患,缩短施工时间,提高施工现场生产效率。”该项目总工程师许键说道。
武汉地铁12号线7标施工现场(荣兰 供图)
据悉,武汉地铁12号线7标自开工以来,积极践行世界一流企业价值创造行动,以物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与传感器技术为手段,集成现场设备和后台数据库打造智慧化工地。通过实名制系统,环境监测系统,设备物资管理系统,钢支撑轴力伺服系统等实现工地安全生产、质量管控、绿色施工等各项工作顺利推进。该项目先后获得武汉城乡建设“全市建设工地文明施工较好工地”3次、武汉市建设工地文明施工工作领导小组“月度流动红旗工地”13次等荣誉。
【编辑:敏业】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