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铁建设西南公司承建的全国首座整体流线型彩色清水混凝土覆土式博览建筑群——重庆大河文明馆项目主体结构全面封顶,标志着该工程进入机电安装、园林景观和装饰装修阶段。
大河文明馆项目鸟瞰(中铁建设西南公司 供图)
重庆大河文明馆占地约6公顷,总建筑面积约1.9万平方米,是重庆市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打造长江生态文明创新试验区的重要项目,是重庆市“十大”新型建筑之一。
精益求精,匠心打造建筑“工艺品”
“该工程87.5%的建筑结构为异形单曲及双曲面结构,含有双层螺旋墙、锥形壳体、弧形梁、伞形柱等结构,建筑造型奇特且无规律可循。”中铁建设西南公司大河文明馆项目负责人宣志杰说。
异形双曲面结构(中铁建设西南公司 供图)
施工过程中,项目团队建立工程施工模型,自主研发“定位盘+背楞”支撑体系,创新运用多种三维建模技术、计算机编程技术和异形曲面施工技术提取三维曲面数据,并通过三维模型反复进行施工模拟演练,不断优化异型龙骨、清水模板的下料尺寸和安装工序。现场每一个曲面造型都由符合曲率要求的“小模板”拼接而成,一块模板需要经过曲度数据提取、计算机三维建模、数控机床加工、定位盘安装、模板拼接打磨、凹缝条及嵌面板安装等10余个工序施工后,才能被安装到固定点位。“我们共计优化了5650张模板施工图,完成4万多个标高点、7万多个测量点放线,完成68万米背楞和定位盘安装。”宣志杰说。
匠心独运,攻克全国性施工技术难题
“无需任何外部涂装,混凝土就是建筑的肌肤。”为达到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的艺术效果,大河文明馆以本工程山体剖面土壤颜色——赭红色作为混凝土主色,直接把混凝土本身的肌理和质感作为一种自然装饰面。
赭红色“开花柱”混凝土造型(中铁建设西南公司 供图)
为“创造”出这种独一无二的彩色生态混凝土,项目团队经过多方考察,积极探索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运用,对清水混凝土标号、颜料用量、砂石类型、纤维用量、木纹类型等进行40余次配比试验,反复试验、调整混凝土的色彩和质感。在经过114组样品比对和修正后,项目团队终于试配出符合设计要求的彩色生态混凝土,并达到观之有纹理、触之有肌理的艺术效果。
在工程主体施工过程中,项目部创新运用“切截面”“投影法”“逆作法”等多种双曲面异形结构施工技术,特别是开花柱、伞形柱、桃心柱等结构的钢筋放样和加工完全没有相关文献借鉴,项目团队自学钢筋翻样及加工技术,克服异形开花柱体施工、双螺旋壳体结构施工、非对称锥体结构施工等重重阻碍,成功攻克了全国首例异形双曲面彩色木纹清水混凝土施工难题,高质量完成工程主体结构施工任务。
“治”“施”兼顾,写好工程建设生态答卷
大河文明馆工程位于广阳岛东北角,以广阳岛大开发时期遗留的5座“土堆”山体顺势而建,内部空间随“土堆”自然成形,通过凸起的建筑与山体共同形成“北斗七星”的艺术造型,形成“形于山、嵌于地、隐于田、望于江、成于气”的效果。
围绕现状土堆山体环山而建(中铁建设西南公司 供图)
工程建设过程中,项目团队秉承“两山”理念,按照“大保护、微开发、巧利用”的建设原则,固土护坡、绿化植被,对土堆山体进行修复和绿化,最大程度保护好山体原有的植被群落和水文生态。他们坚持“绿色建筑三星级”标准,严格控制预拌混凝土、防水材料、保温材料等建筑材料绿色标准,对建筑垃圾进行破碎回收再利用,变废为宝制作透水砖和混凝土砌块;引入生活污水处理系统、雨水回收利用系统等设备,从源头做好河流湖泊湿地的生态保护工作。项目部还积极引入空气源热泵、江水源热泵、太阳能路灯等节能减排设备,项目投用后预计平均每年减碳约246.4吨。
高效建造,打造精品标杆示范工程
为加快推进工程进度,项目部积极开展劳动技能竞赛活动,比技术、比进度、比安全,掀起了大干快上施工热潮。他们晚上加班研究施工图纸、编制施工方案,白天深入现场监督指导施工,按照“早中晚”三班制争分夺秒抢抓工程节点目标任务。他们还开办“安全积分兑换超市”、引入AI智能抓拍监控设备、沉降观测设备等,为项目安全高效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据了解,项目建成后将用于展示世界流域文明、中华大河文明的演进史和长江生态文明的建设成效,对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具有重要示范意义。
施工人员进行细部剔凿(中铁建设西南公司 供图)
【编辑:敏业】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