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品牌
铁建艺苑

在路上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张淑英   时间:2023-05-26 【字体:

今年2月27日,我陪年近八旬的父母回四川老家。晚上七点,从唐山三女河机场起飞,未近子夜就已经坐在成都的弟弟家里吃晚餐了。

回程同样奔逸绝尘。早上七点告别繁花似锦的天府之国,上午十点飞机就降落在了春寒料峭的天津滨海机场。搭乘朋友的车,一路高速驰骋,不到十二点就坐在了唐山市丰润区家里的餐桌前。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早在一千多年前,唐朝大诗人李白就发出了问天问地的嗟叹。的确,从成都到唐山,直线距离2000公里,居然只用了五个小时!

五个小时,在60年前,能走多远呢?

我的父亲是一名中国铁建系统退休的老职工。他经常和儿女们谈起当年参军入伍的经历。

1964年12月底,铁道兵部队一纸通知书,让父亲即将告别川东小城--四川省营山县,离开生活了18年的那个偏僻穷困的孔雀公社青山生产队。

出发的那天下午,天阴沉沉的,雨没完没了地下着。和公社其他26名同龄人一样,父亲开始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起程。家里给他新做了一双布鞋,他舍不得穿。从家里光着脚踩着烂泥巴山路走了一个多钟头才到达几公里外的公社。

在公社休息了一个晚上。第二天,雨还在撕天扯地地下着。公社武装干事给这27个青年每人发了一顶斗笠,大家冒着雨五点钟就出发了,同样是步行,同样是泥泞的道路。虽然从小干惯了累活儿苦活儿,连续走了12个小时90多公里,直到傍晚五点才走到县城的这些年轻人,都感觉到了身体的极限。

在县里休整三天:报道、体检、分发被褥和军装。第四天,天放晴了,全县1700多名新兵把被子垫在屁股底下,坐着敞篷货车奔赴贵州,又从那里坐火车来到了云南的沙桥。  

经过三个月的新兵训练,父亲被分到老连队--铁道兵八师40团2连6班。学习了三天基础业务知识,就拿着大锤、钢钎,提着马灯走进了大雀堡隧道,开启了作为铁道兵的职业生涯。

经过将近5年,1969年9月,父亲才第一次回家探亲。从攀枝花坐绿皮火车,一路龟行到成都,再从成都倒火车到南充、坐班车到营山县城。接下来那90多公里的回家路,依然是用双脚丈量。

我无法想象当年我们单位多少老同志,像我父亲那样艰难地走出家门,走进部队。2005年初,和父母一起带着我7岁的女儿回老家,才深刻体会到那里交通的闭塞。

在县城的叔叔家耐心住了两三天,我们只能选择一个特殊的日子--邻县仪陇县柏林镇的集日才能回去。

那天早起五点,三月的营山县城还是睡意朦胧。我们就坐上了每天只开行一次的县际班车。沿途草长莺飞春意盎然,车厢里就像一簇巨大的桃花,挤得水泄不通。

一路颠簸,中午十一点,我们终于在柏林镇下车。等了十几分钟,才上了一艘木船。(只有在柏林镇集日的时候,两县相隔的河面上才会有这唯一的摆渡木船。)经过十分钟水上漂泊,到了南岸山坡就已经是我们村的地界了。转着矮山包攀爬了一个多钟头,才到了父亲的老房子。人已经是精疲力竭。

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积贫积弱。正是有了包括父亲在内的铁道兵战士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吃苦耐劳、积极进取的精神,才会在祖国的大江南北建设起成昆、成渝、宝成等一条条铁路干线,才能在祖国的锦绣河山织起如彩虹般绚丽多姿的铁路网。

改革开放至今,正是有了众多像我们这样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的现代化企业的锐意进取、发愤图强、事争一流、敢于担当,才有了“百康铁路第一隧、八渡南盘彩虹飞、苏州竹园惊天宇、温福客专创奇迹”的壮美画卷。

如今,雪域高原,复兴号疾驰在拉林铁路上,藏东南腹地的人们交通出行更加便利;伶仃洋上,港珠澳大桥飞虹凌波,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跑出加速度;洋山港,无人驾驶的搬运车来回穿梭,自动化码头让海之效能显著提升;“四好农村路”让亿万农民“出门水泥路、抬脚上客车”。我国综合交通网已然突破600万公里。

放眼神州大地,交通网络内畅外通,涌动着发展的活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云蒸霞蔚,朝气蓬勃。

思想之旗领航向,人间正道开新篇。

与世界相交,与时代相通,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时代如同稳健飞驰的高铁,我们永远在路上。

【编辑:敏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