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铁道兵,我并不能说清他历史中一点一滴的细节,因为他的经历过于丰富,距离近日又有些遥远,但他艰苦奋斗、忠诚奉献的精神却深深影响着每一名入职中国铁建的“新兵”。
作为一个消失多年的兵种,一个成为历史记忆的群体,铁道兵就像一张泛黄的老照片,闪耀着耐人寻味的光芒,不禁让人想起在连天炮火中、在冰雪高原上、在无边荒野里、在茫茫戈壁上,他们逢山凿路、遇水架桥的忙碌身影,不由得感叹他们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英雄气魄。
无论是抗美援朝战场上“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还是和平建设时期用血肉之躯和牺牲代价换来的条条铁路通道,无不展示着铁道兵英勇顽强、敢叫日月换新天的豪情斗志。
回首过往,年轻的铁道兵战士们以无限忠诚之心、志在必成之概、视死如归之魄,承接了一个又一个急难险重的使命,成为和平年代环境最艰苦、工作最劳累、牺牲最多的特殊兵种,在设备简陋、技术受限、任务紧急的重压之下,他们用血肉之躯发起一次又一次极限挑战。鹰厦铁路,他们移山填海,巩固了海防前线,保障了祖国安定;成昆铁路,他们不怕牺牲,平均每公里牺牲一名战士,人定胜天的气势催人泪下;襄渝铁路,他们立足群众,创造了百万军民共同奋战的壮举;嫩林铁路、青藏铁路,他们走进生命禁区,饮雪煮冰,发挥聪明才智,解决世界难题,为国家建设英勇奉献……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曾称赞道,“战斗在成昆铁路工地上的铁道兵战士是伟大的,我能计算出一道道数学难题,却无法计算出铁道兵指战员对党和人民的忠诚!”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铁道兵虽然消失了,但作为铁道兵传人的中国铁建职工依然继承着英雄们可贵的精神品质,“逢山凿路、遇水架桥”的企业精神已刻入到每一名员工的骨髓中去,“品质铁建、连通世界”的企业追求已成为新时代铁建人奋勇争先的目标。
环顾今朝,在兰渝铁路上修建被称为“鬼门关”的“胡麻岭隧道”的夏付华、夏荔父子,用6年时间打通了最后的173米,使国外专家直呼“不可能”的神话成为人间奇迹。像夏氏父子这样,一代又一代前赴后继的铁路建设者正延续着铁道兵的血脉,在任何困难面前都能顽强应对,直至最终胜利的一刻!
从铁道兵到铁建人,变化的是称谓、是体制,不变的是精神、是品质。无论世界如何沧桑演变,只要人民需要,我们就义不容辞!不管前行的路上有多少艰难险阻,只要铁道兵精神在,我们就无往而不胜!
“背上了那个行装,扛起了那个枪,雄壮的那个队伍浩浩荡荡。同志呀,你要问我们哪里去呀,我们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每当《铁道兵志在四方》这首歌曲响起,我的眼前又似乎看到那些无限忠诚、永远向前进的铁兵们,隐隐约约看着那一张张流露着喜悦又透出坚毅神色的脸庞,我不禁从心底涌起一股热潮,想默默对他们说一声——老兵,你好!
【编辑:金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