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哐啷啷、哐啷啷……”这是40年前翻斗式拌和机发出的声响。那时候,在工地上能操作这种拌和机的人,一天下来就变成“水泥人”。但这些丝毫掩饰不了铁道兵战士“我为祖国修铁路”的自豪。如今,这种拌和机已经绝迹,也许被人们已经遗忘,但我与各种拌和机,铭记了中国铁建一路前行的足迹。
1979年4月的一天,我下班回到连队,远远发现操场上数十名战友挤成一团。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作为一名刚进老连队的“新兵蛋子”,加之18岁年轻人的好奇心,自然不会错过这种 “挤团”看热闹的机会。我放下拌和水泥砂浆用的铁锨,不由分说,猫腰钻进人圈,只见大伙围着一台军绿色的拌和机,三班长正在指指点点介绍拌和机的构造。我们看的很仔细,一个滚筒,一根钢丝绳拉动翻转的料仓,一个操纵把手。三班长指着滚筒说:“这个家伙连接电动机后,就不用人工拌和砂浆了,一次就能拌和多半方嘞。”说着,他一挥手,打了一个响指。尽管三班长说话带着浓厚的湖南口音,我们也听不甚明白,但他喜悦的表情感染了现场每一位看“热闹”的战友。
当时,连队担负着南疆铁路鱼儿沟火车站站房修建任务,我们这些新兵每天除了搬运砖头之外,就是挥舞铁锨拌和砂浆。第一次看到这么一个省劲的“宝贝”,大伙别提有多高兴了,特别是我们这些没有见过世面的“新兵蛋子”,更是充满了期待。
第二天一早,在连长的指挥下,我们前拉后推,就把这台拌和机安装到位,经过一番调试,终于生产出来第一斗砂浆。但在生产过程中依然费劲,需要试验员现场指挥,按照比列依次装进沙子、水泥,然后注入一定比列的水,才能启动电机搅拌作业。唯一让人羡慕的就是拌和机操作手。他手握操纵杆,只那么轻轻一推,只见料仓翻起,滚筒发出哐啷啷的拌和声。不一会功夫,他松开操纵杆,黑乎乎的水泥砂浆就放了出来。尽管操作手头戴遮灰冒、身穿灰大褂,但身上还是被喷洒了许多水泥,口腔内也吸入很多水泥。但他在操作拌和机的潇洒举动,却透露出一名“技术工”的自豪与喜悦。
拌和机免去了我们用铁锨拌和砂浆的劳累,回到宿舍,战友们津津乐道“洋家伙”的威力,大伙十分开心。同班老兵刘广田却满不在乎:“在贯通南疆铁路夏尔沟隧道时,我们就使用这种拌和机,听说有一种移动式的拌和机,比这种拌和机更先进。”刘老兵是1975年入伍的铁道兵,比我们早到部队3年,参加了南疆铁路夏尔沟隧道掘进施工。经过他的一番叙述,大家都希望更先进的拌和机能够早日配发给我们。
数月后,连长宣布一条好消息,团部要给我们配备一台更先进的拌和机,同时要求各班选送一名战士参加拌和机操作培训。都是热血青年,谁愿意放弃学技术的机会呢。
经过推选,全班同意我去参加拌和机操作手培训。随后,班长给我拿来一件灰大褂,不同于医生白大褂之处,就是领口上连接一顶灰色布帽。第二天一早,我就穿上灰大褂,照照小镜子,然后就雄赳赳走向工地参加培训。微风在身后跟着,那一刻,觉得风儿是甜的。
工地上培训,主要是近距离观看一名“老师傅”操作示范,也不是什么高新技术,两遍过后,大家都会操作这种“先进”的拌和机了。其实,这种被称为先进的拌和机,与连队使用的那台拌和机构造相似,只是这种拌和机下面安装了四个轮子,迁移时挂到卡车屁股后面就可以拉走了,十分省事。就这样,这两台拌和机,如同亲密“战友”,和我们一起完成了南疆铁路线上鱼儿沟、和静两座火车站站房修建任务。
1984年元月,我们集体摘掉领章帽徽,用军人的气概扛起中国铁建大旗。各类不同型号的拌和机,伴随我们一起奋战在祖国的铁路建设工地上。其间,我参加了湘黔复线、株六复线、武广客专、阜六铁路等铁路建设。尽管我不再是一名拌和机操作手了,但我见证了鼓筒型、双锥形、圆盘立轴式、大型搅拌楼等各种拌和机的更新换代。如果说铁建人用钢铁意志拉长了共和国的钢铁大道,那么不同时期的拌和机,则奏响了高质量铁路工程建设最强音。
2017年5月,我接到公司人力资源部通知,让我去乌西乌北联络线项目部。时过35年,第二次进疆参加铁路建设,我心情特别激动。儿子知道后,就要在网上给我订购一张机票。我拒绝了,他给我买了一张火车硬卧票。他给我买的是Z105次列车,中午11时从西安上车,结果第二天中午11时就到达乌鲁木齐。普通列车,24个小时,我只在车上睡了一个晚上。就这样,我二次进疆,没有找到40年前参军乘坐“闷罐车”6天6夜达到天山阿拉沟的感觉。
我知道,铁路提速,进疆铁路的发展,饱含了无数铁建人的付出,而又有多少不同时代印记的拌和机在沿线“欢叫”?能够二次进疆参加铁路建设,该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情呀!
在乌西乌北联络线建设工地,我见识了更加先进的拌和设备。
2021年,我来到苍巴高速公路建设工地,尽管我是退休返聘人员,但脑海深处时长回放各式各样拌和机的工作画面。一天下午,我特意走近工地上的拌和楼,只见装着水泥、外加剂的十个铁罐巍然高耸,离地5、6米高的搅拌机封闭拌和,控制室内一名操作手穿着整洁的工装,端坐于主控台前,液晶显示屏上清晰的显示着碎石、沙子、水泥、添加剂、水的图案配合比。不到3分钟一盘,10多分钟就装满一罐车。操作手说,如果工地上需要,一天可以生产上千方混凝土。如果传输系统出现故障,导致配合比有误,就会主动报警停机,而这一切,远在千里之外的监管部门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看到眼前现代化的拌和楼,脑海中瞬间浮现出40年前在天山脚下初遇拌和机的情景。真想回到年轻时代,再去学习先进拌和楼的操作技术。
40多年过去了,我见识了各类型号拌和机的演变,见证了中国铁建发展壮大。工地上一座座高大的现代化拌和楼,无不表明,告别过去,我们正走进一个新的时代。
【编辑:钊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