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高云低,青山叠翠,河谷交错,碧水泛波。在磅礴乌蒙之上,疾驰的“复兴号”穿越在山间云端;在滚滚乌江之畔,搬进新居的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喜笑颜开;在山城相拥之都,一幢幢现代化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透过时代的景深,幸福爬上了乌蒙高原上一张张黝黑的脸庞。
从“忧居”到“优居”
“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毕节曾是一个含贫瘠山区、革命老区、多民族聚集区的国家重点帮扶地区,是西部贫困地区的典型。为解决“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问题,毕节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头号工程来抓,陆续将生活在深山区、石山区和生活条件极端落后地区的群众搬迁出来。
作为贵州省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的深度参与者,中铁建设西南公司积极投身到易地扶贫搬迁建设的浪潮,先后承建了毕节市5项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帮助26000余名易地搬迁群众住上了舒适的新房。在该公司承建的贵州省毕节市威宁自治县开华家园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一栋栋卡其色的小高层整齐排列。进入搬迁群众家中,室内宽敞明亮、干净整洁,电视机、沙发、烤火炉等生活所需物品一应俱全。
“以前做梦都没想到,还能住进城市的大楼房。”54岁的搬迁群众鲍少兵笑呵呵地说道。
鲍少兵原来是威宁县龙场镇田元村建档立卡贫困户,过去家里住的是距离乡镇十多公里的漏风漏雨的土墙房,他和妻子在大山坳里种地为生,但一年的收入完全养不活一家五口人。2020年8月,鲍少兵一家在开华家园分到了一套100平方米的安置房,彻底告别了过去道路交通不便、增收困难的日子。
搬到开华家园后,鲍少兵及妻子、女儿在社区的帮助下实现稳定就业,三人每月工资一共能挣近6000元左右。“今年的愿望,就是想攒钱凑个首付,为家里买辆小轿车。”说起未来的打算,鲍少兵眼里充满了希望。
开华家园是威宁自治县规模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之一,设有住房57栋134个单元3185套,安置了易地扶贫搬迁群众2790户,共计1.4万余人。据了解,在搬迁至开华家园的7501名适龄劳动力中,已就业6540人,就业率达到87%。
搬迁入住后的威宁开华家园社区(刘翔 摄)
“看到群众脸上的笑容,我们再苦再累都是值得的。”中铁建设西南公司威宁开华家园项目负责人王申说,开华家园工程含溶洞、杂填土地层、地下淤泥层、夹层中风化岩等,有着“地质博物馆”之称的复杂地质结构。建设者挑灯夜战、集智攻关,创新使用“旋挖钻干成孔钢护筒+旋挖钻成孔冲击钻湿成孔”施工技术,攻克复杂地质结构下的桩基施工难题。为早日让搬迁群众搬家,他们昼夜不停、24小时轮班施工,仅用60天完成了23栋楼从砌筑到精装交付的施工任务,刷新了威宁县工程施工新速度,保证了工程如期交付。
施工之余,他们深入一线、深入群众,通过优先聘用当地贫困群众的方式,累计解决了近4000名贫困群众的就业问题;他们牵头工程参建单位向困难社区捐款6万余元,并向贫困户定向捐赠水泥、磁粉等建筑材料近20吨,帮助贫困群众修缮房屋,共建美好家园。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曾经的毕节,如今山间路畅、乡村美丽、人民幸福,甜蜜的日子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高铁一响 黄金万两”
仰望苍穹,赏嫦娥九天揽月;俯瞰大地,观银龙穿越乌蒙。在巍巍的乌蒙群山之中,新建安六高铁犹如一条蜿蜒的纽带,横跨山河,纵贯黔中,成为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性巨变的生动缩影。
2020年7月8日,贵州首条时速250公里的城际铁路——安六高铁正式开通运营,助力六盘水在贵州率先实现“县县通高铁”。该高铁线路全长125公里,含5座新建站房,中铁建设西南公司承建了六盘水东站、冷坝站、长箐站三座站房,其中六盘水东站是当地最大的动车编组站。
“我们承建的每座站房都是当地的文化窗口和精神媒介。”中铁建设西南公司安六铁路站房负责人张勇说。
安六铁路六盘水东站站房实景(吴小莉 摄)
六盘水是一个多民族聚集地,有着厚重的“三线建设”历史底蕴。站房建设过程中,该公司按照“一站一景、站城融合”理念,不断深化站房设计,融合多民族地域文化,把彝族火把节、苗族民居寨门、苗族服饰、三线建设等多种文化符号融入站房装饰装修中,精心打造展示当地文化特色的新时代精品文化站房,各个站房均成为当地人及游客争相打卡的“新地标”。
“高铁一通,转换时空;高铁一响,黄金万两。”这是近年来六盘水人民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凉都“弥你红”猕猴桃品牌及猕猴桃系列产品是六盘水市重要土特产,在高铁开通之前,受限于六盘水路程遥远、交通成本高等因素,农产品在外销道路上屡屡碰壁。安六高铁开通后,当地果农不仅增加了猕猴桃产品的订单量、提升了品牌市场占有率,还帮助六盘水刺梨、月亮河鸭蛋、妥白果乐等当地土特产实现了“黔货出山”。安六高铁建成通车后,六盘水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旅游。开通运营三年来,安六高铁总共发送816.15万人、到达816.66万人。
铁路的开通打通了六盘水的地域屏障,打开西部山区门户,为六盘水区域经济交流、旅游发展和乡村振兴装上“新引擎”,让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中闯出新路。
建设美好家园,助力城市发展
在贵阳市南明区后巢乡,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樱花步道游人如织,饮马湖公园波光粼粼,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南明校区书声琅琅……这是后巢乡人民幸福生活的现状。
南明区后巢乡原为城郊接壤处,村道狭窄、泥土淤积,道路破损严重,基础设施陈旧,属典型的棚户区、工矿区和城中村。2020年来,中铁建设西南公司聚焦该区域建设,先后承建了贵阳兰草坝工程、中国铁建贵阳国际城工程、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南明校区、饮马湖公园、贵阳时尚发布中心等多项工程,助力贵阳新型城镇化发展。
其中,贵阳兰草坝工程为第四代建筑,施工过程中,西南公司克服喀斯特溶洞地貌和新型大悬挑阳台施工技术难题,坚持安全生产、精益建造,引入绿色低碳材料,精心打造高品质的生活空间,承办贵阳市多场安全质量观摩会,被评为贵州省建筑安全文明施工样板工地、贵州省建筑工程优质质量结构工程。
建设中的贵阳兰草坝项目(马昌远 摄)
“这里环境优美、配套齐全,自己建的也放心,我们好几名同事在这安家了。”杨昆是贵阳兰草坝项目的一名建设者,他正准备把家人从老家接到贵阳,开启幸福新生活。
美好生活的背后,是中铁建设西南公司积极参与贵州城市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写照。“十三五”以来,该公司参与安六铁路站房工程、贵州广电大数据园区综合体二标段工程、贵州水矿总医院改扩建等20余项工程建设,建筑面积达428万平方米,助力贵州建设经济更加发达、环境更加优美、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更加幸福的新型城市。
黔山秀水新气象,幸福脚步更铿锵。随着居住环境的蝶变、出行方式的增加和文化生活的丰富,贵州人民正在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上迈出一步又一步更加幸福的铿锵步伐!
【编辑:佳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