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厦线上的“隧道攻坚老虎团”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兰月有   时间:2023-07-28 【字体:

江西省鹰潭火车站铁轨旁,立着一块斑驳的零号水泥标注碑,碑上标志着一项奇迹工程的起点,对于国家而言,“它”有着极为特殊的含义。1955年,年轻的新中国百废待兴,福建前线国防建设急需修筑铁路。这条北起江西鹰潭、南至福建厦门的铁路——鹰厦铁路,应运而生。

为了尽快修通这条钢铁巨龙,铁道兵先后调集8个师和一个独立桥梁团加上闽赣两省10余万民兵投入施工,最终仅用20个月就“抢建”完成了这条原计划3年建成的铁路,然而在那个机具极度匮乏的年代,打通这条698公里、有着“山区铁路”之称的铁路线,就算是原计划的3年工期,对建设者而言也是极为困难的。

1956年12月9日,鹰厦铁路最后一根钢轨铺设完毕;1957年4月12日,一列从鹰潭站开出的列车安全抵达终点站厦门,鹰厦铁路提前一年多建成通车。这项伟大的工程结束了福建不通铁路的历史,彻底解决当时福建“手无寸铁”的现状,对当时加强福建国防、促进国内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作用。

在福建省的版图上,武夷山脉、戴云山脉横亘其中,那里层峦叠嶂、山高岭峻、云深林茂,山地丘陵占全境面积的80%,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鹰厦线必须穿越巍峨的武夷山脉,这就要求必须开凿一连串隧道,架设多座桥梁,其中的大、小禾山成了铁道兵必须征服的“鬼门关”,其中大禾山隧道长达1460米,是鹰厦线上最长的一条隧道,这在当时国内也不多见,而担任这项艰巨任务的部队就是中铁二十三局三公司的前身——铁道兵第五师二十三团。

大禾山隧道是二十三团从朝鲜回国后修建的第一座隧道,也是铁道兵参加国家社会主义铁路建设中遇到的第一座长隧道。大禾山隧道难在哪?难在“设备落后”“隧道跨度长”“经验不足”“岩石硬度高”……隧道内多为15级以上的坚硬花岗岩,石质坚硬且节理细密不一,开挖还时常遇到裂隙水,被称为全线的“咽喉”工程。

施工初期,由于部队缺乏隧道施工经验,加之施工环境恶劣,开凿工作十分困难。“揭”去武夷山的表皮,山体是清一色的花岗岩,他们用钢钎、大锤凿炮眼,扛着沉重的风钻机猛烈冲击着坚硬的岩石,钻花钻得直冒火星,但还是钻不进、炸不烂,进度缓慢。

战士们在打风枪(兰月有 供图)

按照计划,隧道的掘进速度是日进2.4米,但刚开始施工时,日进度不到1米。二十三团一连连长尹尚龙,这位原野战军的老炮手,为此寝食不安,连续几天几夜泡在工地上。他把炮眼图挂在床头,睡觉也都在琢磨爆破方法,达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

隧道内,炸药、雷管被送进洞的前沿,清筛、抬筐、运石,咳嗽声此起彼伏,有的人双肩被压得红肿出血,有的人眼睛被灰尘刺得生疼,缺乏送风设备导致洞内环境异常艰苦,有的人恶心呕吐,有人晕倒掐人中、吃点药,恢复过来又投入战斗,所有人都在和时间赛跑。

当时的掌子面因为没有合金钻花、胶汁炸药,坚硬的花岗岩怎么都不愿作出“让步”;冬季在荒山野岭,因为没有热水,下工后尽管一身泥浆,回去也洗不上澡;士兵晚上在山里站岗没有大衣,因此常冻得感冒生病。当时的铁道兵司令员王震多次亲往工地视察,和指战员们一同研究改进施工方法,进洞打风枪,大大鼓舞了部队士气。

王震对视察时发现的问题作了改进,增加了机械装备,保证炸药、钻头供应;同时立即给隧道施工部队提高伙食标准,每人每天补助2两黄豆,风枪手增加1个鸡蛋、1两奶粉;每个洞口都建立澡堂,使战士下工后能洗上热水澡;给在冬天寒冷的山区部队每人发一件大衣,隧道部队增发雨衣和棉工作服……

这些措施,改善了部队的生产、生活条件,从而激发了指战员们的劳动热情,进度也随之加快。1.7米、5米、6米、7.4米、8.4米、19米……战士们凭着一颗颗顽强的决心、一股股坚韧的毅力,不断刷新着纪录。尹尚龙所在的1连,被誉为尖刀连,创造了1天掘进导坑19.5米新纪录。隧道打通了,战士们欢呼着互相拥抱。

“双手磨出千层茧,汗水冲开万重山。”风钻机发出狂烈的吼声,爆破的巨响震撼着山谷,靠着钢钎凿、铁锤夯、土箕运,肩扛手抬的生产方式,以“山大没有我们决心大,石坚没有我们意志坚”的英雄气概战天斗地,克服石质坚硬、空气稀薄、导坑狭窄等各种困难,大禾山在这群铁道兵面前,一步一步让开了路。

大禾山隧道(兰月有 供图)

最终经过235个日与夜的奋战,大禾山隧道于1956年2月顺利贯通,这条1460米长的隧道硬是比计划工期提前了118天凿通,在隧道建设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铁道兵五师二十三团一营一连也因此被铁道兵党委授予“大禾山隧道尖刀连”锦旗,工程竣工后,二十三团被中央军委授予“隧道攻坚老虎团”旗帜。据悉,该旗帜已被中国军事博物馆收藏。

“背上了那个行囊扛起那个枪,雄壮的那个队伍浩浩荡荡,同志呀,你要问我们哪里去呀,我们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是啊,迎新活动上我第一次听到了这个旋律的画面隐隐浮现,彼时似乎就已经刻录进了脑海,我的外祖父也是一位老兵,小时候常和我说起他和战友的事,每次谈起部队,他就能“高谈阔论”,每当想起铁道兵,“我们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就让我剥离思绪,告诉自己,我也是这支鲜红部队的传承人。

看着每年迎接新员工的活动视频,一股股朝气蓬勃、充满理想的新鲜血液加入“中国铁建”大家庭,自豪感便油然而生。75载筚路蓝缕,40年光辉历程,“哪里的铁路最难修,就派我们的铁道兵……”伟人的殷殷嘱托将由新时代铁建青年接续,“鹰厦线上英雄创奇迹,移山填海美名万代传”的传说将由新时代铁建青年传承,几页薄纸不足以写下铁道兵75年的光荣历程,但“逢山凿路,遇水架桥”的铁道兵精神将在铁建青年身上代代流传。

【编辑:佳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