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丰茂、岸绿水清,在第一个全国生态日到来之际,曾经的“问题河”云南宣威市北盘江河道也迎来了属于她的崭新面貌。由中铁建设承建的宣威市北盘江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深入践行属地政府“退、减、调、治、管”环境治理方针,加快流域生态植被保护与修复,为宣威添绿色、增底色、提颜值。
河道公园,养护“城市之肺”
地处宣威市的北盘江干流东河清波荡漾,两岸芳草如茵,各色的杜鹃花开得正欢。从小在这里长大的中铁建设宣威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项目部技术员崔致洲毕业后回到家乡,亲手参与故乡建设。
“这排树更绿了,以前那边都是杂草,现在都被我们种上了花,政府和我们一起在旁边竖立了许多宣传牌,大家保护东河的意识更强了。”沿东河漫步,崔致洲话语中洋溢着骄傲和自豪。为提升宣威东河的生态功能,中铁建设在东河沿岸打造河道景观,目前累计以“乔、灌、草”立体修复模式建成生态走廊12.8万平方米。
整治后的东河步道(符荣 摄)
在东河边的河道绿化现场,几十名工人正在开挖树塘,将银杏、水杉、玉兰等树种搭配移栽。据了解,项目团队预计将于今年完成东河畔增绿300亩,充分利用荒置土地结合河段特色,以生态画廊为主题设计改造,结合“海绵城市”理念,筑成集健康养生、生态旅游、运动休闲、交通便利于一体的滨水景观带,打造可持续发展的“东河之肺”。
源头治理,打响生态“保卫战”
“垃圾处理是影响城市水环境的重要课题。”中铁建设宣威北盘江水环境整治项目负责人杨德良介绍。
建设者们将目光聚焦于城市角落,经过综合考量产出比重、健康隐患、水体危害程度等,他们将有机物含量丰富、可利用价值较高的餐厨垃圾进行单独处置。
在新建的餐厨垃圾处理厂中,项目团队坚持集约用地,采用HEWAO高效湿式氧化技术对厨余垃圾进行处理,该技术能够快速实现厨余垃圾的液化和酸化,降低能源使用,系统耗电降低超60%,同时最大程度的转换有机物,将可生物降解的甘油三酯转化为重要的化工材料,其他处理产物转为有机肥料用于种植、养殖等,让新建餐厨垃圾处理厂在节能减排的基础上实现社会、经济、生态效益共赢。
“宣威市虽然设有垃圾处理站,但缺乏成熟的收集运输体系,对地下水、土壤造成较大污染。”杨德良说道。
中铁建设将垃圾收运整治作为生态环境整治的另一项重点任务,他们为城镇内“添置”了15个垃圾转运站,分布于宣威市5个乡镇、8条街道,日均处理规模可达790吨,总服务人口达60.8万。
以水涵人,共创和谐“新家园”
在宣威市大屯村,生活污水正不断汇入新建成的第三污水处理厂。
“村民的生活污水会通过污水管网送到污水处理站的调节池中,经过处理达标后进入尾水储水池,再通过提升泵输送至上游,用来灌溉果园及农田。”中铁建设宣威水环境综合整治项目总工程师曹宽宽介绍。
宣威市新建污水处理厂航拍实景(符荣 摄)
项目团队响应宣威市号召,以实际行动深入推进“污水革命、垃圾革命”,主抓源头管控,从截污、补水、污水处理等角度凝聚治水合力。截至目前,该项目所属污水管网工程已完成142千米,主要解决了污水直排,污染水环境质量的问题。为加快宣威市环境治理,此次项目共新建污水处理厂2座,其中规模最大的是位于主城区的第二污水处理厂,辐射宣威市中心城区南部片区及望城片区,惠及人口约14万人。
此外,为全方位“掌控”水质,项目团队还在城市内关键点位部署智能化监控设施,对水文水质进行实时采集,构建所属流域分析预测模型,结合GIS地理信息系统,建立智慧化的生态环境决策应用,通过“智慧流域信息平台”将采集信息和分析结果共享给政府、企事业机构和公众,积极打造水环境物联网,紧密“人水关系”。
“未来,我们将继续依托高数字化、信息化,实现城市内全流域感知,全面提升水生态现代化管理及决策水平。”曹宽宽说道。
【编辑:佳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