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高原上的熠熠星辰

——一位“老铁”的筑路往事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邱婷婷 张恒溯   时间:2023-08-28 【字体:

近日,中铁十七局六公司厦门思明污水“两高”项目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职工座谈会,曾是铁道兵战士的柳国荣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为项目职工上了一节厚重的企业文化课。

“说起铁道兵往事,真的是三天三夜都讲不完!那不仅代表着个人,更代表着一个时代!”柳国荣心生感慨,颇有感触地和同事们说道。

初上格尔木,驻地海拔接近3000米,高原反应拦住了所有人的去路。连队给每位战士都配备了“高原必备四件套”:皮衣、皮帽、护目眼镜及大头皮鞋。第一次穿上这身装备,柳国荣心中又神气又骄傲,但高原可不给新兵一丝情面,光这一身装备就有十余斤,空气里氧气稀薄得让他还来不及显摆就感觉异常沉重。

那时铁道兵战士们住的是带有窗户的帐篷,8个人挤在一起睡着通铺。当地昼夜温差大,入夜之后他们不得不在帐篷内烧一个炉子取暖才能入睡。好不容易睡着了,一觉醒来却发现高原反应仍在持续,鼻血顺着脸颊流淌,赶紧去找了军医,这才止住了血。刚止住了血,一会又头痛欲裂,老兵赶忙用背带帮他扎住头部,缓解痛感……高原反应一次次来找麻烦,他也在这过程中渐渐掌握了在高原生存的本领。

当时使用的机械设备较为落后,几乎都是靠人力,用原始的工具来完成工作任务。铁道兵们举着沉重的洋镐,一步步夯实起道点、整理道床,道床铺碴、碎石是战士们一筐一筐抬上去的;轨枕、钢轨是战士们合力抓台组装起来的;如要调整轨道标高,那时没有自动化起道机,也全是大家用机械式手摇起道机进行作业。

“刚上去的时候缺氧缺得厉害,机器都顶不住,更别说人了。不怕大家笑话,我们当时用的洋镐有十八斤重,光举洋镐就花了十天半个月的时间才举得动。”柳国荣记忆尤深地说起工作时的情景。

高原缺氧,还缺水,唯一不缺的是风沙。驻地方圆几百里都是荒漠戈壁,啸叫的大风几乎要将所有人硬生生撕裂开来。柳国荣和战友们一面要顶着缺氧施工,另一面要分派人员时刻巡查,不然铁轨、枕木或是其他物资稍不注意就会被风沙掩埋。

戈壁之中水比油贵,各连队的生活饮用水是用专门的水车昼夜驱驰,从300公里外的大柴旦镇拉来贮藏在水窖当中。不论是团长还是普通士兵,用水动作几乎是统一的,先是打很少很少的一盆水,擦脸,擦身子,然后洗脚,一般这时候水已经很浑浊了,但不能轻易倒掉,战士们会继续将其用到其他地方,绝不浪费任何一滴水。

虽然条件恶劣,干的是超负荷的体力活,战士们却毫无怨言。在那个吃不饱穿不暖的年代,身着军装为国家效力是最令人羡慕的事情,哪怕再苦再累,大家脸上也常泛起自豪的神色。那时候的快乐,是一周能吃上一次新鲜蔬菜;是在放影队来时,围坐在一起看上一部《英雄儿女》;是眺望黄羊(即藏羚羊)在草地上肆意奔跃;是注视着纯净明亮的星海,遥想亲友的面容;是见证一个个难关被将士们接连攻破……

时任团长在一次检查中见到了柳国荣,看他的体格实在不忍心让他继续在施工连队工作,为照顾他的身体状况便将他带到团部做警卫工作。团长的关怀让他心中倍感温暖,他随团长来到了位于格尔木的团部,在不同的岗位继续在建设祖国的道路上前进着。

在雪域高原上的三年转瞬即逝,1984年,他和战友们一起在天山脚下换下军装,泪别军旗,也一起分享了青藏铁路一期工程历经20多年终于建成通车的激动与喜悦。

兵改工后的年岁里,柳国荣跟随企业辗转大江南北,先后参与了厦深铁路、南昌西环线等国家重难点工程建设,在市场洗礼中见证了中国铁建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

时至今日,他依然清晰记得第一次带500元工资回重庆老家时父母诧异的表情;第一次用工作积攒的积蓄在厦门特区通过企业内部购买了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第一次乘坐高铁朝发夕至,来去自如,感受着企业给自己乃至整个时代带来的质变……

回忆过往,柳国荣如数家珍,酸甜苦辣的军旅往事历历在目,久久难以忘怀。时值中国铁建成立75周年暨兵改工40周年,时光的消逝无法黯淡鲜艳的记忆,岁月的流转不能冷却炙热的初心,往事如星辰般熠熠生辉,“老铁”柳国荣依然走在建设道路上,赓续着铁军军魂。

【编辑:金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