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我读小学四年级的时候,班主任张秀花老师和所有的老师一样都会问同学们一个普遍问题:“长大后的理想、志向是什么?”我答:“参军!当一名真正的解放军战士!”
一九七八年春节刚过,村里的大喇叭播出通知,号召适龄青年报名参军。那年我高中毕业刚好十八岁,暗下决心一定要报名参军。由于父亲太过严厉,从小父子之间沟通极少,我便将想法说给了母亲。母亲又与父亲商量此事,父亲一口回绝。原因一是怕自己的孩子远在他乡吃不下苦,得不到家人的照顾;二是农民有“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的陈旧思想。在我的执意坚持和母亲的协调之下,我便如愿以偿地成为了一名光荣的铁道兵战士。
还记得在新兵连训练中,我对自己枪法倍感骄傲。卧、跪、立三种射击姿势共九发子弹,打出了八十四环的好成绩,出乎了班长的意料。他为我高兴,脸上笑开了花。可是,下到老连队后却摸不着枪了,因为我们所执行的任务是修建南疆铁路。团里负责路基、桥梁、隧道、铺轨、建站、通车等施工任务,后勤单位则负责物资供应、设备运输、机械维修、通讯信号、医疗保障等任务。我被分配到工程机械、运输车辆维修单位,从事维修所需配件、材料的采购、保管和供应工作。
虽说是个没有上过战场的兵,但也算是扛过枪、站过岗、守过边疆的一名真正军人。从入伍至今,从铁道兵到中国铁建,在四十余载的时间里,我亲身经历并见证了中国铁建的发展历程和辉煌业绩。
由于本职工作的需要,营里时常派我到各团或施工现场协调物资和配件,我才有机会亲身领略隧道掌子面施工现场的喧嚣场景。发电机工作的轰鸣声、风枪掘进的操作声、钢纤铁锤洋镐与石渣的撞击声,再加上战友们的劳动号子和鼓舞干劲的呐喊声,汇成了一曲悦耳动听的“施工交响乐”,战友们开心的戏称为“业余乐队在排练节目”。
我营驻扎在阿拉沟口坡上一块较平整的戈壁滩上,与二十一团驻地和正在修建的南疆铁路施工现场咫尺之遥。我们上班时,已经看到了团里战友们头戴藤条编织的安全帽,身穿落满泥灰透着汗渍的厚厚工作服,手提钢锸铁锤,肩挑柳制箩筐,身背鼓重的幡布工具包穿梭于路基之上。在没有挡风蔽日的露天之下一干就是几个小时,劳动强度和工作环境可想而知。老兵告诉我,南疆铁路多数里程环山而行,人烟稀少,条件非常艰苦。施工连队的生活也极为简单,没有活动和娱乐,吃喝等生活物品均由团部统一调配。有时,一连多日见不着新鲜蔬菜,鱼肉蛋类更是稀缺。一次,我因公去“八一”隧道,结识了一位二十四团的同乡。同乡亲切的留我吃饭,压缩豆角炒肉,肉是几天前的,根本吃不出鲜和香的味道。那时,我就感觉到连队的战友们太艰苦了。而我们穿戴整洁又在室内工作,没有风吹日晒、雨雪冰霜,自己养猪、种菜,吃喝不愁,与团里战友们工作和生活环境相比形成极大反差。那时开始我在想,没理由抱怨什么,更没理由不去努力工作。
岁月如梭,转眼兵改工已经四十年了,当时风华正茂、朝气蓬勃的小伙子,一晃变成了老态龙钟、白发苍苍的小老头,并且已经退休。40年间,中国铁建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可谓鸟枪换炮。旋挖钻机、架桥机、铺轨机、盾构机等各类现代化先进工程设备应有尽有,数不胜数。一面荧屏、一个键盘便是员工的劳动工具,既提高生产效率,又减轻劳动强度,彻底摆脱了手抬肩扛,前拉后推的原始劳动方式。铁建人乐于吃苦、勤于探索、敢于创新、勇于攀登,始终传承着铁兵精神,生产进度大幅提升,各项施工记录不断刷新,建筑市场不断扩展。中国铁建不仅在铁路建设中大有作为,而且拓宽到公路、水电、机场、城建等施工领域并大展宏图。中国铁建不仅在国内建筑市场声名显赫,而且在海外多个国家的建筑行业风声水起,并在全球建筑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在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指引下,铁建员工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无论是工作区域还是生活区域,平安、健康、清洁的良好环境随处可见,确保了员工精神饱满干劲冲天。在创优提速、争创品牌、优质服务的方向引领下,铁建人紧张、有序、欢快的工作场景感人至深,难以忘怀。讲得再好不如数字说明问题,兵改工四十年来中国铁建员工收入翻了百余倍,企业年产值从几百万元、几千万元到千亿元,成功上市后股市平稳,企业排名稳居全球百强行列。
兵改工四十年来,中国铁建所取得的成就,是过去几代铁建人代代相传共同努力的结果。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中国铁建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在全体铁建人顽强拼搏,不懈追求下,未来将会地广天阔,续写辉煌。
【编辑:金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