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了一篇《用双脚长途采访的记者——罗开富》的长篇通讯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作为当时《铁道兵》报编辑,他于1984年10月16日晚,在红军开始长征50年后的同一时刻,踏上了重走长征路的征程。他是继红军之后第一个走完长征原路、第一个翻越雪山、第一个横穿草地沼泽的人。
他从出发前近150斤的铁骨汉子,7个月后到达泸定桥体重只有98斤,期间他经历了双脚溃烂、黄疸性肝炎、险些丧命沼泽地等一系列困难,但他还是坚持走完了长征路。“半条被子”的故事,就是他徒步重走长征路过程中,挖掘到的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
掩卷而思,不由得想起我当兵时,所熟知的被誉为“铁道兵硬骨头战士”张春玉的英雄事迹。那是在大兴安岭修建嫩林铁路隧道的时候,有一次掌子面突然发生塌方,张春玉得知险情后,从洞口跑回隧道里面救人。战士得救了,而他自己却受了重伤,虽然后来多次经过手术治疗,但却留下了终身残疾。张春玉当时在隧道口是安全的,但当他听到里面有战士没有出来时,便义无反顾地从外面冲到里面,抢救战友,不怕牺牲,这种舍生忘死的精神值得永远学习。
有人说,铁道兵的历史是一部艰苦奋斗的拼搏史。是的,在国家建设时期,由于物资短缺、装备落后、技术低下等条件制约,在地质复杂、地貌多样的大山深谷修建铁路,其难度之大、任务之重、挑战之多可想而知。但英雄的指战员们发扬逢山凿路、遇水架桥的艰苦奋斗精神,在极其恶劣的自然条件下,不畏艰难,日夜奋战,为国家新建了一条条钢铁大道。这些铁路的建成,可以说是干部战士用青春和热血甚至生命换来的。这支能征善战的队伍,为国家的解放和民族的独立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祖国永远不会忘记。
当下,随着知识化、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企业在工作和生活环境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可谓今非昔比。也许,有人认为,现在风险防控的措施有很多,新闻采写的途径也有许多,不需要像张春玉、罗开富这样吃苦冒险了,采访可以在优雅舒适的环境里完成。凡此种种的确无可厚非,毕竟时代不一样了。但是,无论经济社会发展到什么阶段,时代需要英雄,需要奉献,需要诚信。同样,采访写作手段不管多么先进便利,都代替不了现场直接体验,需要在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上下功夫,更需要发扬艰苦奋斗、不怕困难、每战必胜的精神。“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深入现场,就能闻到泥土味,而只有接“地气”,就会冒“热气”,才会有“灵气”。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勉励文化文艺工作者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伟大时代”。
花开花落间,多少人和事成为过眼烟云,唯有英雄的名字和那段题词永记心间。“逢山凿路、遇水架桥,铁道兵前无险阻;风餐露宿、沐雨栉风,铁道兵前无困难。”回望过去,铁道兵精神曾激励过一代又一代铁建人冲锋陷阵、前赴后继、勇往直前。面对未来,它必将成为激励这支队伍创造价值的不竭精神动力,承前启后,开拓创新,让铁道兵精神代代相传!
【编辑:敏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