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破并举,推动改革向纵深推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注重先立后破,不能未立先破。”中国铁建作为建筑央企,更应担当尽责、有所作为,在企业改革发展过程中,统筹好“立”与“破”的关系,注意时度效,既要立得住,也要破得好,推动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
找准“立”的方向标。立字当头,要稳中求进。按照国资委党委着力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相关要求,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通过战略性重组削枝减叶,探索支持专精特新产业发展的政策机制和方法路径,鼓励市场化投资和并购,补齐上下游产业链创新链短板,确保“好钢用在刀刃上”,锻造搏击市场的核心利器。过程要稳妥推进,明晰主业品牌,强化多轮驱动、多业态开花,以广阔的视角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勇于抢占高新材料、高端装备、城市运维、现代化农业等细分市场,走好“相辅相成”发展之路。要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把握生存根基,深入推进工程项目精细化管理,抓住成本管理这个核心、抓好物资采购和工程分包这个关键、抓好三级公司建设这个基础,通过健全的体制机制、有效的后台管控机制,进一步规范企业管理、提升发展质效。要把握好“活力”和“效率”两大中心问题,适时引入“双轨制”经营、“打擂式”攻坚、“竞争性”合作、“包干式”任务等市场化机制,让“创效功臣”“经营黑马”竞相涌现。此外,要因地制宜,既不搞“明星企业”式一哄而上,也不作“鸵鸟式”式畏缩观望,定战略、明方向,广调研、深研判,探索与地方合作、借船出海等灵活发展模式,上下合力、内外协同,保障发展可持续、效益最大化。
增强“破”的紧迫感。当前,建筑行业面临存量市场趋于饱和,新兴市场门槛变高,双线竞争加剧,“吃不饱”与“吃不上”的高压态势下,优胜劣汰进一步加剧,必须增强不“破”则亡的紧迫感和使命感。要理性剖析自身,既要看到不足,也要看到企业的历史积淀、红色基因和发展优势,以壮士断腕的魄力和决心,把脉症结、破除弊病,扬长避短,在危机中找寻生机;要破除“等靠要”观念、克服“畏难”情绪、杜绝“麻痹”思维等,切实发扬“逢山凿路、遇水架桥”精神,瞄准“工程优质、干部优秀、效益优良”,发扬担当精神、斗争精神、实干精神,保持定力、提高执行力,将精细化管理作为提高治理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抓手,推动中国铁建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各项任务落实落地。
把握“立”与“破”的平衡。民意是决策的重要信息资源,“立”要“立”在职工心坎上。要通过广泛调研摸清企情、“金点子”征集汇聚民智,找准适合企情民意的发展方向,增强战略定力和执行主动性。要根据发展方向变化、改革深化思路建立起责任明晰、环环相扣的工作机制,从决策、执行、激励、监督等各环节提供强有力保障,在此过程中,充分发挥经理层契约化考核、“四能机制”应用等有效手段,把正向引领和反向约束相结合,最大限度激发改革内生动力。其次,在革故鼎新过程中,要坚持守正创新,对“抱残守缺”的陈旧观念、“粗放不精”的管理模式、“模糊不清”的市场定位等制约因素,应改尽改、绝不含糊;对“国企姓党”的根本原则、传承积淀的优良文化等,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发扬;要把握好精度,既不能搞“一棒子打死”全盘否定,否认一切历史和过去,也不可瞻前顾后畏缩不前,搞纸面改革、口号式奋进,应当找准症结,通过“微创式”疗法精确切除病灶,对症式施药拔除“根毒”。此外,“立”的过程中要坚守底线,充分发挥巡察、审计、请示报告制度等监督作用,坚决不碰“红线”、不踩“高压线”,保障“立”得合规,“改”得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