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游网页版
 > 专题专栏 > 新春走基层 > 一线见闻

坚守岗位是他的别样“年味儿”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闫锋 江忠华   时间:2024-02-06

1月30日,武汉二七长江大桥下游500多米处的江面,风平浪静。而在江底40米深的地方,直径超12米的隧道里灯火通明、一派繁忙,各种机械的轰鸣声奏出一首“加强版”交响曲。

主旋律来自全长121米、总重2963吨的“地下蛟龙”——“江城卓越号”盾构机。

朱博闻调试掘进参数数据(江忠华 摄)

在“龙头”驾驶室里,00后“驭龙师”朱博闻眼盯屏幕、手握旋钮,全神贯注地调试着各种掘进参数。他将驾驭这条“巨龙”,在中铁十四局武汉地铁12号线科普公园站至丹水池站区间里,按照掘进轴线与设计轴线偏差不超过5厘米的要求,精准掘出全长约4012米、直径超12米、最大埋深达45米的隧道,这将成为国内穿越长江距离最长的地铁隧道。

因为热爱,潜心钻研是他的“驭龙宝典”

盾构机个头虽然巨大,但位于“龙头”的驾驶室,不足10平方米。作为盾构机的“中枢大脑”,盾构机前进得稳不稳、快不快,全在这里控制。

工作中的朱博闻(江忠华 摄)

驾驶室里有四块屏幕,监测系统数据实时跳动,监控画面实时呈现,上下还分布着一排排按钮与旋钮。20岁的朱博闻头戴安全帽,神情严肃,紧盯着屏幕上的数据,双手在旋钮上轻轻转动。

时间拨回到2021年的春天,朱博闻进入中铁十四局承建的杭州下沙隧道项目,作为顶岗实习的资料员,主要学习一些盾构数据的收集、分析和归纳。彼时,当他第一次下井看到掘进现场时,与自己日常在办公室所见到的场景截然不同。那些屏幕上实时跳动的数据,比纸上的数据更加吸引着他。

热爱“一点即燃”,朱博闻在这里埋下了成为盾构机长的种子,一有时间,他就下井到掘进现场“偷师学艺”。

2022年8月,加入中铁十四局武汉地铁12号线项目后,朱博闻成功转岗成为一名盾构机长助理。

“在这样一个庞大的、尖端科技的结晶面前,我感觉自己是一个渺小的存在。”朱博闻回忆说,尽管已经跟着师傅学习了一段时间,但第一次坐在操作台前时,看着各种数据、按钮,他依旧紧张得不知道该看哪里、按哪里。

为了早日成为“驭龙高手”,朱博闻开始了攻坚克难的“修炼”。工作时,他认真跟着师傅学习盾构机的操作技能,工作之余,他刻苦钻研盾构机原理,同时还了解其维护、保养等知识。

仅仅用了10个月时间,朱博闻就“升级”成为主机长,与盾构掘进班组共同攻坚克难,让“江城卓越号”在40米深的江底,精准、安全地掘进。

“上学时要是有这股钻研学习的劲儿,我可早就考上名校了。”朱博闻打趣地说,也正是这段经历,让他不断成长为更好的自己,在岗位上实现人生价值。

因为执着,攻坚克难是他的坚定信念

每每攻克一道难关,朱博闻是兴奋的,但他同样也是辛苦的。

与其他装备不同的是,盾构机一旦启动,中途便很难停下,直至终点。因此掘进班组分三班倒,每班需在井下连续工作12个小时。对于年轻的“00后”而言,面对身上的责任和担子,工作压力并不小。

盾构隧道施工现场(江忠华 摄)

“室外只有几度,这里却有29度。”朱博闻指着盾构机上温度计说,到了夏天,隧道内会更加闷热,从交通车下来后“爬楼”到驾驶室就已大汗淋漓。尽管驾驶室里有空调,但还是感觉很闷。工作条件是客观存在的,朱博闻也逐渐适应,并找到让自己放松的方式。

他介绍说,丹科区间地质条件很复杂,盾构机掘进速度以毫米每小时计算,掘进一环,少则5小时,多则持续8小时。聚精会神数小时后,他们会在管片拼装的间隙里稍作休息。他会大声地播放一些当前热门的流行音乐,吃上一点自带的小零食,与同事们谈天说地。

朱博闻完成交班任务(江忠华 摄)

下午6点多完成交班,爬上相当于十层楼高的始发井后,天已经黑了。“又是与太阳错过的一天。”因为长期晒不到太阳,朱博闻皮肤白皙,“时不时地吃点钙片补补钙。”

为了确保各项任务节点能够准时完成,2023年,朱博闻第一次在工地上过年,今年,他还将坚守岗位,在工作中度过春节。“已经快一年没有回家看过父母了,他们挺理解我的,让我趁年轻多学点本事,让我安心工作。”朱博闻说,项目部也安排了调休计划,春节假期结束后,等同事们回来了,他也可以回家了。

“江城卓越号”是朱博闻驾驶的第一台盾构机,虽然面临着诸多风险与挑战,但在与它相伴的500多个日夜里,他以超乎寻常的耐心与专注,成长为“驭龙高手”,不断刷新着这条国内穿越长江距离最长地铁隧道的掘进里程。

成型隧道(江忠华 摄)

再坚守200多个日夜,他们将打破黑暗,迎来隧道那一头的光。

【编辑:佳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