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为项目建设赋能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董慧慧 王观生  时间:2024-03-19 【字体:

钢筋自动下料加工、混凝土自动蒸汽养护、智能张拉压浆……3月13日,走进中铁十四局武松高速项目智慧粱场,行云流水般的箱梁预制过程,已成为工地施工向智造迈进的一个缩影。

中国铁建2024年工作会议提出,要以科技赋能传统产业升级。中铁十四局二公司坚持做好创新文章,积极探索科技创新赋能工程建设的新途径、新形式,不断激发公司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武(汉)松(滋)高速公路路线总长约222公里,是湖北省“九纵五横三环”中重要的联络通道。中铁十四局承建武松高速武汉段,主线施工以桥梁为主,其中特大桥5座、大桥2座,桥梁上部构造主要采用30米和40米预应力混凝土箱梁,全线预制箱梁共计3366片。

面对繁重的桥梁施工任务,该项目在进场之初便综合考虑,认真规划设计,通过数智化中心搭建起整个智慧梁场系统,全面提升预制梁的安全质效。

武松项目智慧梁场(朱冬娟 摄)

走进该项目智慧梁场制梁区,5条生产线正在有序运转中。技术人员刘孟康介绍,梁场采用智能大循环压浆系统,智能压浆台车可一次压浆双孔,并形成浆液回流循环回路,从低位置一孔压入,从高位置一孔回流至储浆桶,提高施工功效100%。蒸养棚采用试验恒温养护室标准建设,可流水作业,梁体进入蒸养棚后,一键启动,无需人工监测温度,系统自动调节棚内温度,保证蒸汽效果的同时降低能耗,大大提高了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

此外,为实现更好的生产效果和更高的生产效率,该项目还开展多个技术攻关,包含振捣质量、张拉压浆、箱梁养护等方面,真正将“制梁”转变为“智梁”。据悉,该梁场每天可产梁5榀,截至目前已累计完成预制梁955榀,约占智慧梁场总任务量的一半。

作为传统施工板块,如何实现技术突破一直是该公司重点思考和努力的方向。在该公司雄商高铁项目部,集自动化、专业化、智能化于一身的构件预制厂受到普遍关注。

“小型构件体积小,以往大多通过‘小作坊’进行加工,生产效率低,资源浪费多,质量难以保证。”该项目负责人王永辉介绍说,早在京唐项目施工中,他们便针对桥梁小型构件问题积极探索,建立了公司首家自动化预制构件厂。

雄商高铁项目进场后,该团队结合工程实际,根据“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智能化无人”的建设理念,在原有构件厂方案的基础上不断扩大和创新,工装从1.0时代转入2.0时代,他们研发了两条智能生产线,一条生产遮板,一条生产其他构件,整个生产过程实现了流程化、智能化。

雄商项目预制构件厂(张素香 摄)

走进预制构件厂,只见智能生产线呈环形布局,就像我们平时见到的食品加工生产线,技术人员按照预制构件施工工序,将整个生产过程分成若干工位,每个工位配备自研工装,进行自动化施工,完成后再随模具沿流水线自动移至下一个工位,经过所有工位即可“智造”完成施工构件。

智能小型预制构件厂投用后,王永辉算了一笔账,与传统的小型构件预制场相比,该预制场采用集约化、工厂化建厂节约占地22%;科技赋能、减人增效,采用自动旋转脱模机、自动喷淋养护技术、自动智能布料系统、振动台、全封闭蒸汽带模养护系统等自动化设备,实现减少用人41%,提高功效30%;节能减排、绿色环保,预计整个工程可减少废水排放15390吨,减少废渣排放7336吨,降尘实现零排放,减少生产噪声。该预制场自动化生产线是目前国内自动化、智能化程度最高的混凝土构件生产线,在行业内具有导向性、引领性和示范性。

【编辑:金雨】

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48414号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四十号 邮编:100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