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生产经营

这十年,中铁十四局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范少文   时间:2024-03-06 【字体:

“京津冀如同一朵花上的花瓣,瓣瓣不同,却瓣瓣同心。”习近平总书记生动的比喻蕴含了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殷切希望,寓意深长。

整整十年前,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全面深刻阐述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意义、推进思路和重点任务,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

十年来,三地以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为引领,一张蓝图绘到底,坚定不移疏解非首都功能,推动“两翼”联动发展,交通、生态、产业、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持续突破。

北京延庆综合交通服务中心(许明明 摄)

这十年,中铁十四局党委胸怀“国之大者”,响应号召,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为指引,在一盘大棋中做好排头兵、先行子,做好顶层设计,组建京津冀区域总部,在建设轨道上的京津冀、“纾解非首都功能”加快城市升级布局、促进生态环境改善等方面展现央企作为,引领带动科技创新转化落地,加速推动建筑工业化,打造了大盾构施工建造全产业链,技术成果在全国落地应用。

织密京津冀大路网,唱响协同发展“多城记”

京唐城际铁路(中铁十四局 供图)

京津冀占地21.8万平方公里,协同发展首要是强化空间连接,增强交通联系。十年间,中铁十四局在京津冀交通网络中穿针引线,建设了京张、京沈、京唐等11条重点铁路和京哈、崇礼等10余条高速公路,“花瓣”之间同频共振,共享发展养分。

截至2023年末,京津冀铁路营业里程超1.1万公里,高铁总里程达到2576公里,实现对区域内所有地级市的全覆盖,京津冀高速公路里程近1.1万公里,较2013年增长超四成。京津雄半小时通达、京津冀主要城市1至1.5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

中铁十四局雄商高铁项目负责人王永辉感叹道,如今无论是北上“尔滨”,还是“进淄赶烤”,“轨道上的京津冀”加速形成,见证着人民生活日新月异。十年里,他和团队修通了石济高铁、京唐城际铁路、石港高铁3条线路建设,平均两三年就完成一个项目。

这背后既是国家战略的强大力量,也有科技创新 “巧劲”推动,在雄商高铁工地,中铁十四局建成了目前国内自动化、智能化程度最高的混凝土构件生产线,在行业内实现导向性、引领性和示范性突破。

2023年6月份,中铁十四局承建的北京东六环入地改造工程首线隧道贯通,这是中国最长盾构高速公路隧道,通车后六环路穿城而过,实现有效缝合城市,对通州城区与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融为一体,构建综合交通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如今在北京副中心地下30米深处,中铁十四局京唐城际铁路运潮减河隧道200多名建设者奋战一线,他们新春坚守岗位不停工,全力推动京唐进京大通道关键节点早日贯通。

路网的不断外延,进一步强化了京津冀三地联系,弱化了时空距离。在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张家口数据中心等地,中铁十四局承建了北京轨道交通新机场线、曹妃甸港区铁路、北京丰台站改建工程、京张高铁、延崇高速等冬奥配套交通工程,加速促进 “北京研发、津冀制造”模式形成,形成一盘京津冀协同发展大棋。在深入开展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下,北京城乡建设用地减少130平方公里,交通建设对疏解非首都功能的实际作用正日益彰显。

现在,无论你是在北京还是天津、河北,交通服务水平正在快速提升对齐。过去十年,以地铁为代表的城市轨道交通正从量变引发质变。

在北京,中铁十四局承建了10余条地铁线路建设,其中不乏与天安门隔街对望的北京地铁8号线三期工程,穿越北京CBD核心区的北京地铁28号线等重点工程,北京地铁13号线扩能提升工程是国内最大规模的既有线改造,让老地铁焕发新动能,未来建成的北京地铁22号线可以实现跨省市地铁通行……

在天津,中铁十四局承建的6号线是天津市首条全自动运营线路,天津地铁10号线串点成环,进一步优化城市发展格局。在河北,石家庄市轨道交通包括1、2、3号线在内的一期建设基本建成收官,初步形成市区东西南北贯通的轨道交通骨干网络。

以区域交通一体化为支撑,由环京地区通勤圈、京津雄功能圈、节点城市产业圈构成的现代化首都都市圈正加速形成。

拓展施工全产业链,担当高质量发展“主力军”

京张高铁清华园隧道(中铁十四局 供图)

京津冀协同发展既是国家战略,也代表着高质量发展的最高水平,在建设“轨道上的京津冀”的过程中,中铁十四局坚持国家战略引领,立足百年工程,助力千年大计,以科技创新与施工建造融合为抓手,拓展全产业链,打造新“增长引擎”。

近年来,穿江越海的大盾构开辟了施工建造新赛道,为解决城市发展难题提出了新方案。中铁十四局抢抓机遇,在建设京张高铁清华园隧道期间,引入智能建造技术,通过远程操控、全流程监控等,大大提升了中国大盾构施工建造水平,通过盾构施工让高铁穿越城市核心区,京张高铁的百年升级路,也实现了中国铁路的华丽转身。

在海量数据的支撑下,中铁十四局北京首条客运专线地下盾构隧道——京沈客专望京隧道,采用国产自主研发的大国重器“望京号”盾构机,为我国从盾构施工大国到盾构技术强国积累了宝贵经验。

2020年,中铁十四局联合研发的国产最大直径盾构机“京华号”荣耀下线,继续服务于北京城市交通建设,设备性能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如今,在天津,津潍高铁津沽海河隧道,中铁十四局建设者驾驶大国重器穿越万亩盐田,京滨协同号盾构机正助力天津打造集铁路、民航、地铁等多种交通方式于一体的大型综合交通枢纽……

“双液同步注浆”“超耐腐蚀设计”“智能换刀机器人”“第四代换刀技术”……中铁十四局在京津冀高质量建设中,研发打造了一批国际领先技术,目前已在全国推广应用。中铁十四局以施工建造为引领,推动装备制造升级,同时以中国铁建首批国家装配式建筑研发示范基地为依托,加快抢占京津冀地区装配式建筑市场研发制造的制高点。

在北京,中铁十四局房桥公司工程师们正紧锣密鼓地进行着重载AGV车体组装,这批自主研发制造的重载AGV、施工机器人在总部车间达到设计要求后,将运到生产现场投入使用。在天津,我国规模最大、智能化水平最高的高铁盾构管片预制工厂建成投产,作为国内最先进的迭代版智慧管控生产线,生产效率可提升30%。

依托在京津冀建设发展中取得的科技创新,中铁十四局大盾构公司、房桥公司、铁正公司也入选“专精特新”企业,不断滚动、孕育科技成果落地转化。

蓝天白云下谋发展,谱写绿色发展“新篇章”

滹沱河生态修复三期工程(王敏 摄)

十年来,京津冀地区空气质量不断改善,2023年京津冀细颗粒物平均浓度较2014年下降57.3%,由“持续向好”向“蓝天常见”转变,京津水源上游重点流域生态补偿实现全覆盖。

这一切得益于公共交通的蓬勃发展,也来自于节能减排和生态治理措施的不断加强。

行业研究显示,如果中国10%的建筑推行工业化建造方式,建筑垃圾将减少83%,建筑节能50%以上。日前,在京津冀地区,中铁十四局已在铁路轨枕、房屋建造、隧道施工实现了建筑工业化,通过完成园区新能源光伏改造,大幅节能减排,助力打赢京津冀蓝天保卫战。

同时,中铁十四局积极拓展新兴业态,融入当地生态文明建设。2021年7月上旬,滹沱河夏季补水顺利结束,“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美景再度重现。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中铁十四局承建的滹沱河生态修复工程连同河北子牙河,北京永定河等,承担起京津冀水路联通的重要输水调度任务。在滹沱河生态修复中,还景于城、还绿于民,结合“海绵城市”理念、引入“生态厕所”,保证水资源循环利用,现已成为当地开展绿色农业、生态旅游、休闲养老等产业的“黄金商道”。

来到天津,中铁十四局打造了国内市政污水治理领域采用TOT+BOT模式规模最大的单体水厂项目——张贵庄污水处理厂,通过多重过滤的施工工艺,尾水水质达到最高标准一级A标排放,助推天津市实现“有水有鱼有草”发展目标,打好碧水保卫战。

漫步京津冀,穿越山岭间,10年时光天地巨变,京津冀三地协同发展却又独具一格。中铁十四局身为建设者,在共创发展的同时,也实现共赢发展,下一个十年,我们将紧跟战略部署,让京津冀这朵盛开的鲜花开枝散叶,花团锦簇。

【编辑:杨璇】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