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生产经营

西渝高铁拓宽智能建造“新赛道”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刘婧 蒋婉   时间:2024-04-15 【字体:

多平台数据共享,生产质效提高50%;配备智能拌和站流程化管理系统,对混凝土质量全方位把控……走进中铁十七局西渝高铁康渝段,只见拌和站、隧道智慧化施工现场,人机配合井然有序,一派科技化施工繁忙红火的景象。在这里,建设者依托科技化创新、智能化管理,着力打造高品质工地,使其成为大巴山深处一道靓丽风景线,得到业主高度认可。

西渝高铁是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八纵八横”高铁通道中包(银)海通道、京昆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连接丝绸之路经济带、联通京津冀协同发展区的重要高铁通道,全长739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中铁十七局承建22.929公里的施工任务,包括四川达州至重庆开州“三隧”七星坪隧道、谢家坪隧道、高升1号隧道,“三桥”庙子坝1号大桥、庙子坝2号中桥、齐力大桥及“一路基”施工任务,隧道占比97.5%。

智慧化精管理提效率

“拌和站混凝土生产过程中,料称称量误差超过预警值后,信息化系统会在30秒内向相关人员发送报警短信,试验室可及时对超差报警的混凝土进行试验检测,确保混凝土性能符合要求。”在中铁十七局西渝高铁康渝段站前13标3分部拌和站信息化中心,只见4名信息化管理员轻点鼠标,几秒钟内便可快速完成对配料单号的读取并同时启动20余台外加剂循环泵,开始混凝土生产作业。

拌和站智慧化管理系统(张福博 摄)

为深入落实“精品、智能、绿色、人文”建设理念,确保工程建设优质高效,项目依托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通过芯片、感应设备、自动化报警装置、高清摄像头等先进装置打造“数智中心”,构建全方位“智慧大脑”,以信息化手段为施工安全作业提供“双保险”,实现工程建设智慧化、数字化、精细化。

“我们将拌和站物料验收、试验室信息系统、混凝土生产监控管理系统合为一个大平台,通过多平台数据共享,实现生产流程全覆盖,生产质效提高50%。”该分部经理许志刚表示,原材料到场后,管理人员通过过磅影像系统、视频抓拍系统、LED显示系统控制材料进场数量和质量验收情况并实时自动报检,待检验合格,生成“准入证”,材料进入指定料仓后,技术人员再根据施工现场所报混凝土需求数量,提前在信息化平台下单、出库,可确保任务单100%完成。

此外,在隧道施工中,建设者推行隧道衬砌质量检测与管理数字化信息平台使用,采用信息化手段完成衬砌质量管理和考核等相关工作,确保信息及时、准确、规范地传递,实现过程信息的可追溯;配齐视频监控、人员定位系统、有毒有害气体监测等智能设备,定期研判安全风险变化。同时,采用三维激光扫描仪对二衬、初支等结构部位进行数据采集,通过仪器内置棱镜头自动旋转,配合智能巡检构件,进行全方位点云采集并绘制三维隧道模型,直观地反映隧道结构断面超欠限情况,保证隧道高质量施工。

机械化提速度打硬仗

在西渝高铁康渝段七星坪隧道施工现场,随处可见种类繁多的大型机械设备、全自动生产设施与智能控制系统相互协调作业,在施工效率、节约人力、精品施作等方面展现出别样优势,隧道建设在速度、质量和灵活性方面都实现了质的飞跃。

高升1号隧道建设(张福博 摄)

“衬砌不密实、厚度不足、衬砌背后脱空、蜂窝麻面表观缺陷等等,隧道施工一个不注意就容易造成病害,对作业人员的精力、专注力要求极高。”中铁十七局西渝高铁康渝段站前13标1分部项目经理罗海翔介绍,对长大隧道来说,提升施工安全性,最好的选择就是机械换人,七星坪隧道推行的大型机械化施工就能很好地预防解决这类问题。

建设者引进智能化二衬台车、36米全液压仰拱栈桥、防水板自铺挂台车、钻锚注一体机等隧道大型机械9类共19台,其中智能化二衬台车通过自铺轨行走,降低台车行走成本;气动式附着振捣器和插入式振捣器提高混凝土振捣质量;防顶裂报警及软搭接装置保证新旧二衬间接缝质量;自动布料系统降低劳动强度实现逐窗浇筑;数字采集系统实时采集环境温度、混凝土浇筑方量等信息,辅助现场施工。36米全液压仰拱栈桥则实现了连续3板仰拱钢筋、仰拱混凝土、填充混凝土同时施工;移动布料小车+可伸缩布料滑槽保证混凝土浇筑质量和浇筑速度;矮边墙止水带+钢筋定位卡具保证钢筋和止水带精确定位;矮边墙泄水孔预留凹槽保证后期管道连接质量;全幅模板保证仰拱弧度和厚度符合设计要求。

钢构加工厂引进各类自动化设备6台,实现原材料上架、过程全机械化操作、半成品直接打包出场、无人工二次搬运,大大节省了人工成本,降低了安全隐患,提高钢构半成品质量,为隧道施工进度提供保障。

在大型机械配套作业加持下,项目七星坪隧道已完成2处辅助坑道转正洞作业任务,剩余的全线最长辅助坑道2号斜井也将于7月中旬完成2.419公里施工任务,七星坪隧道高质量、高标准、全面转入正洞。

科技化出成果优工艺

西渝高铁康渝段地处地质、地形十分复杂的西南地区,穿越大巴山腹地,桥隧比高达96.07%。工程建设主要为隧道施工,为切实提高隧道病害防治及病害源头控制水平,创新工作室结合科研立项课题,以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为支撑,落实项目精细化管理,全方位打造精品工程。

七星坪隧道1号横洞(蒋婉 摄)

建设者结合立项“施工期隧道结构变形及病害动态可视化监测与判识技术研究”,整合目前推行的隧道安全管理、衬砌质量控制、缺陷判别、实体检测等信息化系统应用,开发数字“十七”隧道施工综合管理平台,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高质量推动隧道施工质量监测与检测工作取得新成效。

立足“安全穿越剧毒高含硫天然气管道隧道施工技术安全保障”“特殊复杂地质环境下高铁隧道大型机械配套施工技术研究”等课题,他们围绕智能化隧道施工,大力推进数字化管控和智能建造,借助应用平台实现装备间工序的“丝滑”衔接和平顺转换,实现多臂钻孔台车、钻注锚一体机、拱架拼装台车、二衬台车、二衬纵向灌注台车等单个装备的智能化应用;通过设备状态监控、洞内作业信息反馈等,实现洞内作业和洞外管理的动态协同,通过推广工序协调同V1.0平台应用,达到“单机智能、多机协同”的目的。

其中,七星坪隧道2号斜井洞外管理体系已初具规模。该隧道斜井所在的达州宣汉县素有“滑坡之乡”的称号,极易发生落石、滑坡等自然灾害,雨季作业安全风险高。建设者在周边安装边坡自动化监测装置,加强对堆积体及潜在风险山体深层位移、土壤含水率、地下水位、地表裂缝以及降雨量等数据自动采集并进行实时监测,建立协同预警机制,通过数据报警,推送至所有管理人员及作业人员手机,及时进行安全避险,实现了24小时监控、测算、评估、预警等一体化操作,减轻了人工操作的负担和局限性,留足了安全隐患预警整治和人员撤离时间,大大提高安全系数。

“全智能化的生产线有助于我们构建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的先进生产方式,让智能生产看得到、摸得着。”中铁十七局西渝高铁康渝段站前13标总工程师徐君诚介绍,他们将继续通过科技赋能,创新引领,加强科研攻关,推进科技创新成果持续转化,打造高质量标杆工程。

【编辑:佳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