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品牌

照片里的故事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颜琳   时间:2024-04-30 【字体:

“快给我爷爷看看,我们参建的天津机场2号隧道的盾构机始发了,让他看看现代化高科技怎么在隧道掘进!”在中铁十四局京滨城际铁路天津机场2号隧道“京滨协同号”始发仪式现场,忍不住给爷爷发去照片。

“那时候啊,修铁路可比你们现在苦多了,那山洞可都是我们一点一点凿出来的。”一提起修路,84岁的爷爷就两眼放光,有说不完的精神劲,那个年代的他们,都喜欢把隧道叫成“山洞”。

部队合影(爷爷左)(颜琳 摄)

几张泛黄的老照片、一本退役证明书和一把小钢锤,是他铁道兵生涯的全部纪念。

1959年12月,19岁的爷爷血气方刚、激情澎湃,正式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第八师8708部队的一名新兵。“说实话,那时候家里穷,吃不饱饭,到部队只要肯卖力干活,吃穿不用愁,还能为山沟沟的百姓修通路,天底下哪有这么好的事啊。”爷爷说起当年参军入伍的初衷,仍旧掩饰不住一脸的激动。吃饱饭,为国家出力,是他们那一代人的梦想与情怀。

那时候打山洞没有掘进设备、没有防护设备、没有照明设备,有的只是钢钎、大锤、手风枪和火把,为了赶进度、抢工期,谁也不愿意用耗时间的水风枪,这样一来,双手老茧磨出新茧、虎口开裂,烟尘呛嗓子那都是常有的事。用他的话说,那时候,是真不知道苦是什么滋味,满脑子想的是,能干动,就不能停,前面还有那么多山洞等着呢,片刻也耽误不得。他带队的风枪手曾在成昆铁路建设时取得全连第一的好成绩。

“逢山凿路,遇水架桥,铁道兵前无险阻;风餐露宿,沐雨栉风,铁道兵前无困难。”也正是一代又一代铁建人的理想信念和执着追求的原动力。兵改工,初心与使命,责任与担当,从未改变。

“当过铁道兵的人,到哪都是吃苦当先,绝不退缩。”当我从驻外翻译换岗到基层项目政工员时,爷爷总是用这句话来回应我的一次次的“小牢骚”,从白山黑水到燕赵大地再到江南水乡,如今再次转战京津冀,从一名政工员到基层党支部副书记,从未想过要退缩。参建路上的点点滴滴,辛苦亦化作甘甜,滋养我走过7年的铁建时光。

年纪越大,爷爷身体的毛病也多了起来,耳朵、眼睛都大不如以前灵光了,又因年轻的时候慢阻肺缘故,一到秋冬季节,咳嗽就折腾得他整宿整宿睡不好,每次住院疗养的时间也是一年比一年长。在国家照顾老兵的政策下,当年的老战友,许多又成了老病友,他们说,一起看看老照片、一起聊聊时下趣事,住院的日子也就不那么无聊了。

铁道兵转业前留影(爷爷右一)(颜琳 摄)

爷爷说:“我跟老杨,是过命的交情,一起扛过风枪、一起埋过炸药、一起挑过渣土,有一次,去山崖边倒土渣子,要不是老杨手快,一个恍惚劲,我就掉下去摔没命了。”照片里,他们身着军装、头戴雷锋帽,一副青春年华正当时的美好模样,是定格也是铭记。那是他们背上行囊奔赴远方,“汗水溶化千层岩、风枪打通万重山”的灼灼芳华。

一代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有一代人的担当。如今,风餐露宿、沐雨栉风的艰苦环境已然改善,但一往无前无险阻的优良作风在铁建人的血液里流淌,望着眼前中铁十四局集团房桥公司京滨铁路天津项目部管片车间里,新工友“机器人”在不停地忙碌,与年轻的同事配合默契,“爱心吸盘”下,一块块肤如凝脂的管片正缓缓吊起。这里从0到1,从一片荒芜到全国在建规模最大的管片预制基地拔地而起,自豪、感动、艰辛不禁涌上心头,忍不住按下快门,想用照片记录眼下这一刻。

一张张照片,一段段文字,这也是属于我们的写意年华,是缩影也是传承,标注着新时代铁建人踏实作为的春秋华章。

【编辑:敏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