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铁十七局在雄(安)忻(州)高铁雄安新区地下段1标项目召开精细化管理现场观摩推进会,探讨研究推进标准化、精细化落地见效的思路和举措,加快提升在建项目管理的质量、效率和效益,有效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雄忻高铁雄安新区地下段1标项目涉及铁路、市政、地下空间及河道水系,全线重难点工程白沟引河大桥全长933米,主桥7跨456米上跨白沟引河,是雄安新区东大门的地标性桥梁;雄安1号隧道全长4250米,其中520米下穿白沟引河段,施工中克服了隧道深基坑开挖深度大、有效施工时间短、穿透多层承压水等难题,技术水平居国内前列。项目建成后将提升雄安新区交通服务能力,加快打造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载地,促进实现京津冀一体化战略目标。
科学统筹进度,施工高效推进
项目航拍(安浩 摄)
面对有效施工时间短、交叉施工组织难、安全风险隐患多、绿色施工要求高等困难,项目在充分研究工程特点、难点及业主要求的基础上,制定“全面策划、动态管控、分步实施”的协同作战方案,提前2个月制定技术方案,细化22道施工工序,锁定设备型号及人员、材料进场时间,并由专人负责、提级管理,确保实现流水作业。
项目优化工序衔接,调整特殊工序作业时间,提前对作业人员进行交底、实训,明确建设标准、工艺工法、安全质量等注意事项,确保上道工序一次成优及时进行生产。细化工作任务,每日召开工作例会分析上一循环工序时间,全力协调解决问题,白沟引河涉河段节点工期实现关键性突破,单月最高完成产值2.1亿元,获雄安指挥部通报表扬6份、绿牌2张。
聚焦精细管理,数字建造先行
数字化智慧管理中心(安浩 摄)
项目围绕施工管理和成本控制关键点,依托一体化信息化管理平台应用、智慧工地建设、BIM技术应用及数字智能建造,建立智慧拌和站、智能钢筋配送中心、数字化试验室、地连墙泥浆工厂及钢箱梁一体化智能加工生产中心等,实现进度、质量、安全管理的高效化、精准化。
信息化管理平台涵盖环境在线监测与喷雾联动、AI视频监控分析、深基坑自动监测、BIM应用等12个系统30多模块应用,关联工程管理要素,实现了“模数”一体化,促进了进度、质量、安全、计量等业务融合。项目借助BIM技术、实训基地模式、终端多元安培魔盒和智云平台APP,使参建人员通过视频、模型、实体“三位一体”方式,直观了解各阶段施工流程、工艺工装和质量控制要点,充分借助信息化手段,推动项目管理精细化。
工装创新应用,助推品质提升
智慧拌和站(安浩 摄)
项目采用德国宝峨成槽机“北斗+5G”自动化监测群、超声波检测等先进设备保证工程质量,实现工艺、工法研究创新和工装提升;充分利用AI、“四小四新”技术集群应用力度,总结创新成果应用55项,转换专利技术22项,推动管理水平再上新台阶。
项目以现场需求为导向、以服务现场为重心,使用明挖隧道全工况机械化成套施工技术,实现了施工标准化、专业化;深基坑喷锚推广使用“四区域、三流程、两检测、一扫描”施工工法,实现了喷射混凝土各工序流水作业;研发装配式一体化泥浆加工、智能化成槽垂直度控制等新装置及新工艺40余项。
坚持样板引路,打造标杆工程
产业园工人社区(安浩 摄)
项目从管理制度标准化、人员配置标准化、机械设备标准化、物资材料标准化、工地布置标准化等10个方面推进项目标准化与清单精细化管理,确保“开工必优、一次成优、全面创优”,大力推进大临设施标准化、智能化,以临建标准对标主体标准,以局部精品构建全程精品。
项目全面应用绿色装配式边坡防护、地连墙装配式一体化泥浆加工装置、水泥罐脉冲除尘设备等绿色环保工装,精心打造低碳节能、安全文明、和谐美观的绿色工程;在基坑自动监测设备、围墙顶部路灯、便道限速抓拍设备中采用太阳能装置,配置新能源罐车、新能源装载机等,实现节能环保目标;采用阳光板养护棚保温措施,实现了冬季施工、绿色作业,相关做法在全线做经验交流,获信用评价加分和雄安指挥部“2023年度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编辑:敏业】
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48414号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四十号 邮编:100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