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附近有一个公益图书室,敞亮的空间、简洁有序的书架,红色书刊、法律书籍、人文历史书籍、经典名著、儿童绘本等图书种类全、内容丰富,可满足居民多样化阅读需求。据说这是政府投资的“书适区”,目的是营造浓厚的社区读书氛围,丰富居民群众文化生活,增强居民群众文化底蕴,打造文明书香社区。我们生活的时代真好。
中午单位食堂吃完饭,距离上班还有一个多小时,我便放松自己,暂时与书籍为伍,安静地独处。
时间久了,我发现有一个大学生模样的人是图书室的常客。他翻着厚厚的书籍,用心地看着,时不时还在自己的电脑上做着笔记。偶尔读书累了,会轻轻地合上书,眺望一下远方,神态、动作都温文尔雅。每次离开图书室时,他也是踮起脚尖,几乎不发出任何声响,尽量不去打扰别人。
我产生了一个想法,并很快付诸实践了。周末,我带孩子陪我去图书室,告诉她,今天我们不读书,只悄悄观察人,并且需要用心记下4组家庭正在读书的样子。
2个小时之后,我们在广场进行交流。第一个30分钟,她观察到有的家庭读书时很不耐烦,走马观花,几分钟翻完就去换成另一本书,书籍随意扔回,给图书管理员整理书籍制造了麻烦。第二个30分钟,她观察到有的家庭一家人都是默默地在读书,并且他们读书时表情很丰富,时而微笑、时而伤感、时而闭眼沉思。第三个30分钟,她观察到了自己最不喜欢的读书家庭:坐在图书室中间的一家人,孩子不想看任何书,妈妈不停地在训斥孩子,爸爸一直不停地在高声打电话,周围的人都投来不满的眼神。最后30分钟,是她最喜欢的一家人,同她年龄相仿的一个小姑娘,正在聚精会神地看一本《少年维特之烦恼》,还在摘抄好词好句,有读书、有思考,父母也在安静地读着书,时而眼神对视,欣慰地看着自己的孩子。
女儿说:“妈妈,最后一组家庭,爱心磁场力好大,特别幸福,真的好羡慕,如果我们身边都是这样的家庭,那该多美啊,就不会有不文明不礼貌的孩子,就不会有爱哭闹脾气暴躁的孩子,都是并列第一的优秀啊。”一个11岁孩子眼中所呈现的同一个场所不同家庭情况表现,引起了我的思考。我想谈谈我心中的家风。
关于家风,习近平总书记曾有形象的比喻:“大家仔细看一看‘家’和‘冢’这两个字,它们很像,区别就在于那个‘点’摆在什么位置。这就像家庭建设一样,对家属子女要求高一点才能成为幸福之家,低一点就可能葬送一个好家庭。”
在任何文化中,家庭这个社群总是负有生育之外其他的功能。家,除了作为实际生存的空间和生产生活的组织单位,还承担着一种生养之外的教化功能。“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家人见月望我归,正是道上思家时”……远行之人念着的一定不只有家中的热饭热菜,还有母亲的“唠叨”和父亲的“叮咛”,家风文化,更是一种被时刻想起的信仰之力。
家风相连成民风,民风相融汇国风,家风正,民风纯,政风清。
小的时候,我第一次听《满江红》是父亲唱的,没有麦克风,淳朴的原声清唱,只是觉着一腔热血,特别好听。再大一点儿,和他一起坐在电视机前看《岳飞传》,知道了岳母刺字,知道了岳飞的精忠报国,这是母亲对他的希望和要求。原来母亲对孩子的影响是这样深远,深远到岳飞一生都在遵奉。父亲说:“现在是和平年代,我们的国家繁荣富强,不需要你去打仗,但是你要记住,让自己努力变优秀,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长大了能够去帮助别人的人”。话不多,常常萦绕耳边,而今的我,常常也对自己的子女去说这一句话。
优良家风的形成,往往是通过创立者的建立和几代甚至数代人的不懈努力而形成的,通过父传子,子传孙,子子孙孙相互濡染的家庭教育氛围,在生活的点滴之中不断地践行而形成一种无言、无声的教诲,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好儿郎。
我们的青少年是家庭的未来和希望,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我们常说,养不教,父之过。父母应该担负起教育后代的责任。父母对子女的影响很大,往往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作为父母,应该把美好的道德观念从小就传递给孩子,引导他们有做人的气节和骨气,帮助他们形成美好心灵。
家风不正,难出好苗。反观那些腐败分子,举家贪污受贿者有之,甚至丈夫当官,老婆孩子“卖官”,最后成了真正的“一锅端”。
国如车,家是轮。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风是社会风气的细胞。家风自然会向民风辐射,民风自然会向国风延伸。有良好家风的社会,必定是一个健康向上、文明进步的社会。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