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拉桥主塔首次转体顺利完成”“斜拉桥塔梁共转成功完成”,一支平均年龄32岁的年轻团队,他们向新而行,坚持科技创新,完成了国内单体最大吨位二次转体斜拉桥,成功攻克了全线关键技术节点,创造了全国同类工程施工新纪录。
中铁十七局二公司承建的陕西咸阳彩虹二路高架桥项目北起玉泉西路,南至宝泉路,全长885米,跨越徐兰高铁、陇海铁路等9股铁道,连接咸阳南北城区,通车后将进一步完善城区立体交通路网,为打造“大西安”都市圈咸阳核心区注入新活力。
大桥转体部分主塔为A字形,高84.778米,梁体长221米,总重量约5万吨。由于桥址紧邻铁路营运线,四周均为居民居住区,加之西安地铁1号线盾构区间隧道贯穿转体承台群桩基础,如何将数万吨的庞然大物与铁路线“平行”变为“上跨”铁路线,成为建设者面临的技术难题。
向新而行,点燃创新引擎
桥梁转体后(蒲一辉 摄)
为降低施工对既有线影响,项目技术团队会同业内专家多次开展方案论证,结合实际创新采取了“独塔单转+塔梁共转”二次转体工法,解决了桥梁转体重量大、转体基础上跨地铁、主桥施工紧邻既有线及作业面狭小等多项难题,并采用直径7.78米、设计承载力8万吨的超大直径盆式转体测力支座,有效解决了大吨位桥梁转体过程中受力集中的问题,刷新国内同类施工纪录。
为聚力打造创新样板,项目以“郝磊磊创新工作室”为依托,加强产学研融通创新,专题开展“塔梁共转”精细化施工控制关键技术研究,先后攻克了5万吨级超大直径盆式转体支座安装施工技术、独塔斜拉桥索导管定位测量控制技术,填补了行业相关研究领域的空白。目前,项目取得国家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省部级工法2项,省部级QC成果4项,发表论文12篇,其中3篇荣获集团公司优秀论文。
向新提质,加速成果转化
桥梁转体支座(蒲一辉 供图)
重约5万吨,如何快速实现精准转体?项目技术团队依托“智慧工地”管理平台,研发的集“转体数据一张图”三维可视桥梁转体监控系统,通过BIM模拟、数据分析等,全面准确掌握各项数据,可视化程度高达95%,确保各工序一步到位、转体施工一次成优。项目积极应用新技术、新工艺,通过研发预应力管道防进浆堵塞、索导管快速放样定位等装置,塔柱每模施工由12天缩短至8天,在加快工序循环的同时,有效保障和提升施工质量。
“转体桥类似一台天平,只有保证两边重量基本相同,才能确保转体过程平衡稳定。”项目经理张相伟说。为消除施工误差产生的桥梁两端不平衡问题,项目加大科研攻关力度,研发可调撑脚、平角支座转体桥梁顶升归零称重法等核心技术,结合自动照准技术及高清微距监控等先进设备,确保转体过程“稳如泰山”、精确控制达“毫米级”,科技成果转化形成新高地。
数智融合,铸就品质工程
信息化管理系统(蒲一辉 供图)
项目位于咸阳市中心城区,转体桥主梁距铁路线最近仅4.05米、距居民居住区最近仅6米,安全生产防控又如何应对?项目围绕本质安全,加强科技创新,升级“超高塔机智能卫士”,提高塔机作业效能的同时,解决了盲吊、防撞及违规操作等问题,护航施工生产安全稳平稳。西安地铁1号线双管隧道贯穿承台桩基础,为确保支座刚度满足转体承载力,降低地表沉降项目采取设置三向预应力体系、采用盆式平角支座、增加测力功能等措施,为国内外复杂城市环境下大跨度桥梁转体系统建设提供了经验借鉴。
斜拉索导管安装定位工装模具、具有快速拆装功能的可调撑脚、智慧工地扬尘系统、环境监测系统……在科技创新的引领下,新举措、新思路不断涌现,项目通过QC攻关、合理化建议等活动,先后形成10项“小创新”“小改革”“小窍门”,破解施工难题,打造高效率、高品质绿色建造新标杆,为咸阳市递上一张“形象名片”。项目自上场以来,先后承办观摩会10余次,连续三年荣获业主“优秀管理项目”荣誉称号,还荣获了股份公司2023年度“安全标准工地”称号。
【编辑:敏业】
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48414号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四十号 邮编:100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