逄作来:初心如磐,不散的铁军魂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张芳   时间:2024-08-29 【字体:

八月的深圳,酷暑难当,阳光像炽热的火焰,无情地炙烤着大地。然而,在这样恶劣的气候下,深圳地铁16号线二期施工现场却是一片繁忙景象,在这里,人们总能看到一个忙碌的身影,只见他手持对讲机,不停地在各个施工点之间穿梭。他的声音洪亮而有力,每一条指令都能准确无误地传达给每一名工人。他就是项目上的老铁道兵——逄作来。

1978年,年仅19岁的逄作来怀揣着对国家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毅然踏入了铁道兵的行列。也是那时起,他的命运便与铁路紧紧相连,他的故事也在铁轨的延伸中,缓缓铺陈。

情怀——铭记来时路

逄作来军装照(张芳 供图)

1982年,逄作来跟随部队来到革命老区山东临沂,参加了沂蒙山区首条铁路兖石铁路的建设。

“那时候穷,没有大型的机械设备,我们就手拿铁锹刨,没有外运的车辆,我们就用扁担一筐筐的运……”。在那个设备物资匮乏的年代,逄作来将“逢山凿路,遇水架桥”的铁道兵精神付诸于行动,他与众多铁道兵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成功地打通了这条铁路线,1986年初,兖石单线铁路开通,一声汽笛长鸣,结束了八百里沂蒙没有铁路的历史。

2017年,时隔了35年后,逄作来再次回到这片热土,修建临沂的首条高铁——鲁南高铁。“在外奔波这些年,其实我一直想着哪天能回到家乡,修建属于我们自己的高铁线路,所以当我听说沂蒙老区要修建高铁的时候,激动的一晚上没睡,能在退休前为革命老区人民做点事情,也算是圆了我的梦。”

三年多时间里,作为鲁南高铁拌合站站长的逄作来总是项目上起得最早的那位,从材料进场到混凝土搅拌、运输、浇筑成型,他事事亲力亲为,从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他说,家乡的这条高铁线对他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它不仅是一条贯穿家乡的交通动脉,更是他铁道兵情怀的延续。2022年11月,这条银色的高铁线路像一条巨龙蜿蜒穿梭,将城市的繁华与乡村的宁静紧密相连。每当列车飞驰而过,仿佛能听到那熟悉的轰鸣声在耳边回响,那是属于铁道兵的独特乐章。

征程——勇做急先锋

逄作来在锦屏水电站的合照(张芳 供图)

对于逄作来说,从“难于上青天”的锦屏水电站到被誉为“天字一号工程”的大京九歧岭隧道,从中国第一条城市地下立交-南京鼓楼隧道到被铁道部评为“优质工程一等奖”的深圳梧桐山隧道,在他参建的三十多个工程项目中……朔黄铁路的建设可谓是他铁道兵生涯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那个年代的施工更依赖于人力,修筑桥墩不仅需要人工跟进浇筑,还需要随着日渐升高的桥墩平台爬上爬下。那时,最让人心悸的便是那些高耸入云的桥墩,光直径就得十多米,每天我们都要爬到80多米高的墩子上面进行作业”。回忆起当时的施工场景,逄作来的语气也不自觉地变得凝重起来。“当时的难,除了环境苦,施工险,设备的匮乏也成了我们的揪心事,每天从十多米的基坑内将重达几十斤的石头一点点搬运上来,是我们每天必不可少的工序。人员不够,设备不足,我们就自己出点子想对策。”也在那时,逄作来研制的“摇头扒杆”亮相于施工现场,并得到了项目团队的积极推广。而这一创新举措,不仅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还为项目节约了宝贵的人力和财力。他的智慧与才干,在那一刻得到了充分的展现。现如今,朔黄铁路早已通车多年,成为了连接北方与东部沿海的重要通道。但每当谈及朔黄铁路的修建往事,逄作来总是会有一种说不出的激动和感慨。那些曾经的艰辛与危险,如今也都化为他心中最宝贵的回忆和财富。

延续——永恒的军魂

逄作来在深圳地铁16号线二期项目施工现场(张芳 摄)

2022年,已经退休的逄作来再次以“老兵”的身份,重返深圳地铁16号线二期的施工第一线。再次见到他,项目负责人拉着他的手感激地说道:“老哥,欢迎你回来,有你在这给坐镇,我们这心里都踏实了”。逄作来微笑的点着头,眼中闪烁着坚定的目光。也曾有人问逄作来,为何在退休后还要如此辛苦地工作?他笑了笑,说道:“我离不开铁路,离不开这片我奋斗了一辈子的土地。虽然我已经老了,但我还是想在有生之年能为国家的铁路事业贡献份力量。”。2023年,在项目的迎新会上,逄作来作为老前辈为新来的“新兵蛋子”们上了一堂生动的迎新课。大家齐聚一堂,聆听着那些“尘封已久”的故事。一次次迎难而上的攻坚、一段段艰苦卓绝的历程……那些故事里,有关于奋斗、奉献和不屈不挠的精神传承,也有着常年奔波在外的思念与心酸。它们如同古老的星光,穿越了时空的尘埃,照亮了年轻一代人的心灵,也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

回首过往,逄作来的铁道兵生涯如同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在岁月的长河中熠熠生辉。那些激情燃烧的青春,那些属于铁道兵的骄傲与荣耀,都将化作他心中最宝贵的财富,成为他这一生最珍贵的回忆。

【编辑:敏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