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党的建设

四聚一融齐发力 匠心“智”造筑通途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王于月   时间:2024-11-21 【字体:

时值冬月,寒意袭人,但在陕西商洛,一条由西安至十堰的高速铁路正在秦岭山脉深处热火朝天的建设中,这支“传承红色基因、建设绿色高铁、争当生态卫士”的铁军队伍,以守护秦岭这座“绿色王国”,打造高质量精品工程为目标,扎根在秦岭丹江这片土地上。

“我们要持续加强党建工作,发挥‘四聚一融’党建品牌优势,锚定‘大干一百天,决胜全年度’竞赛目标,凝聚全体参建员工的士气,全力冲刺年度各项目标任务。”在“大干一百天”劳动竞赛启动仪式上,项目党支部书记贾晓楠发出动员。

自上场以来,中铁二十局西十高铁4标项目党支部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创新为驱动,积极打造“四聚一融”党建品牌并融入项目建设全过程,正演绎着一场与时间赛跑、与技术碰撞、与绿色同行的攻坚战。

以学为基“聚心”,强化同心同德向心力

作为中铁二十局“两路”市场的强力军,如何进一步深化党建与施工生产的互融互促,在商洛“两山加一沟”的限定条件下,推动项目高质量建设,是党支部全体党员的共同关切。

党支部书记为项目党员讲安全专题党课(李燕娜 摄)

上场以来,党支部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利用早班会、工程例会、夜校培训等进行全员思想教育,确保在思想上达成共识,明确项目建设的时间表、路线图和责任人,不断跟进组织优化、关键路线设定、轨枕预制等方案。

作为陕西省内首次智能化生产轨枕的“先行者”,全体党员上下一心,通过租赁国内先进设备,聘请技术专家,带领数名技术员,全力投入到智能化轨枕场建设中,全面拉开轨枕生产的序幕,

此外,项目党支部通过树立“融合党建”理念,从“融合”上做“加法”,结合生产经营、施工进度、改革攻坚任务组织开展“三问三比学榜样”“立足岗位作贡献”等活动,号召党支部40名党员“亮身份、树形象、做表率”,并通过开展重难点技术攻关,创建“轨枕场技术创新先锋队”,吸引更多的党员群众参与到技术攻坚中来,真正做到思想上同心、目标上同向、行动上同频。

以干为要“聚力”,聚合实干实效战斗力

“97天建成,将在今后18个月中生产50万根轨枕,西十高铁商洛轨枕场实现批量化生产。”时间拨回到2024年元旦,《工人日报》报道了西十高铁项目智能化轨枕场建设情况,为项目全体员工增强了攻坚克难的信心和决心。

西十高铁全线穿过地质条件复杂的秦岭,施工难度大,技术标准高、环保要求严。为确保按期完成建设任务、让列车在西十高铁安全平稳高速运行……实现这些目标对轨枕的生产工艺、实物强度和产量产能,提出了新的难题。

智能化轨枕场(李燕娜 摄)

在接到轨枕预制任务后,项目党支部高度重视,向“新”而行,以“质”聚力,顺应大势,成立轨枕场党员技术创新先锋队,积极培育发展新动能,项目党员干部带头冲锋,成功实现97天高标准建场,一次性通过验收,刷新了同行业、同规模轨枕建场最短周期记录。

为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党支部党员带头采用国内前沿科研成果,以“物联网+智能建造”为核心,将5G、物联网、大数据、视觉识别系统和智能机器人等技术融为一体,为轨枕生产的16道工序逐一配备了智能化生产设备,打造了以控制系统和管理系统为代表的智能控制中心,实现轨枕生产的减人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将原来每天需60名工人满负荷生产不到1000块轨枕,提高到仅需10余名技术人员生产1600块,生产效率提高了60%,大幅节约了人工成本,从“制造”到“智造”,为施工生产插上了科技“翅膀”。

以人为本“聚责”,压实履职尽责的担当力

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党建引领,离不开党员先锋发力,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示范表率作用。

结合项目实际,党支部积极开展创岗建区活动,在商洛西站、南秦河特大桥、肖岭隧道等重难点处设立4个党员责任区,成立4个党员突击队,组织党员攻坚克难冲先锋、打头阵。

南秦河特大桥党员先锋岗(李燕娜 摄)

2024年以来,南秦河特大桥党员责任区连续3个月荣登施工进度龙虎榜,并被公司党委评为先进党员责任区。柏朵山党员突击队针对二衬台车拼装多次延误问题,及时制定解决方案,从屡次末尾成功逆袭为连续五连冠。

承担着全线挖方量最大,电力迁改线路最多的商洛西站党员责任区,通过开展“练兵比武”劳动竞赛,全面破解“疑难杂症”,在全线率先完成电力迁改工作,顺利实现了7月初站房场地移交任务,全面掀起了大干热潮。

“选树先进,更要学习先进,大家跟着学、照着做,项目团队才会有凝聚力、战斗力。”为此,党支部以“踔厉奋发战西十、笃行不怠保目标”为主题,创新开展“每月之星”评选活动,自2023年以来,对表现突出的5个先进集体和16名先进个人进行表彰。

与此同时,项目部全面落实“青苗计划”,选配先锋党员导师开展“1+N”结对帮扶等活动,先后涌现出陕西省重大高铁建设“劳动竞赛优秀个人”李宗辉、“陕西省五一巾帼标兵”贾晓楠、集团公司“六好党员”张延京等一批传承工匠精神、铁军精神的优秀青年代表,鼓舞带动更多的现场技术管理干部、一线劳务工人越是艰险越向前,在不断攻坚克难中快速成长。

截至目前,该项目先后有6名职工取得注册类证书,23名员工获得集团公司级以上荣誉,11名员工走上项目班子岗位,项目经理提拔为公司领导班子成员,用实际行动奋力书写了“人才强企”的鲜亮答卷。

以融为媒“聚效”,提升创誉创效的影响力

站在柏朵山隧道口,远远望去,油松、红叶石楠等植物色彩鲜明,美不胜收。

“我们真正要做到来时青山绿水、走时绿水青山。”作为项目负责人,为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李宗辉带领党员干部在全线最大的拌和站,搭建封闭式料仓、安装门式车辆冲洗设备、增加污水处理设备、采用智能化监控系统等,有效控制生产污染,通过安装泥水分离一体化及水处理设备,使生活废水变降尘“纯净水”。

绿意盎然的隧道口(李燕娜 摄)

工作中,他们通过划分党员“安全责任区”“质量先锋岗”,创新构建党员“1+2+N”模式,通过“一名党员一面旗帜”的辐射作用,引导员工自觉成为安全生产的“监督员”“助理员”,运用智能化手段,安全帽上装“芯片”准确定位人员轨迹,借助电子围栏技术自动探测危险源,实现了“双零”目标。

技术创新战略实现“筑巢引凤”。为破题开局,党支部成立“党员科研攻关小组”,建立“揭榜挂帅”常态化推进机制,与上海交通大学等单位开展产学研合作,通过QC成果研讨、专利研发、技能比武等活动,改进套管智能化安装技术,将轨枕质量良品率由原来90%提升到99%,预埋套管定位产错率也由传统生产8‰降至1‰,实现了日产轨枕2000根的生产线最大产量。该攻关小组成立以来,解决各类技术难题20个,取得实用型新型专利1项、实用型专利3项,大幅节约了成本。

党旗映红秦岭山。中铁二十局西十高铁项目党支部以“四聚一融”党建品牌为核心,以服务施工生产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攻坚克难,提质增效,充分发挥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为打造高质量精品工程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