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中铁十四局三公司始终聚焦科技创新,催生发展动能,在经营发展后劲上多点发力,着力打造精尖技术攻关“强引擎”,以不断涌现的科技硕果彰显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新高度。
近日,中国公路建设行业协会公布2022年度公路工程工法名单,中铁十四局三公司“王希岗创新工作室”申报的《超长服役期钢斜拉桥斜拉索全桥更换工法》《大跨度钢斜拉桥UHPC桥面铺装施工工法》2项工法上榜。
为集中公司优势技术力量解决东津黄河大桥和胜利黄河大桥维修改造工程两个项目的技术难题,开展技术攻关、进行人才培养,“王希岗创新工作室”应运而生。
自成立以来,他们始终坚持将科技创新与施工生产相结合,让科技创新从一线中来,到一线中去,不断推进相关课题研究,优化施工方案,解决工程实际难题。
胜利黄河大桥航拍(方海茹 摄)
该创新工作室主要成员为黄大铁路黄河大桥技术创新团队的技术骨干,团队解决了黄大铁路黄河特大桥施工中180米大跨度顶推同步控制、大跨度悬臂上墩施工难题,在世界上首次实现了180米跨度平行弦钢桁梁无支墩顶推施工,形成了大跨度平行弦连续钢桁梁全悬臂多点同步顶推施工关键技术,经鉴定为国际领先成果,获得了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中国施工企业协会科技成果一等奖,获国家优质工程、铁建杯等优质工程奖,获得3项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培养了一批特殊地质和水文条件下特大桥梁的工程管理、施工组织和技术开发人才。
该创新工作室吸收黄大铁路黄河大桥技术创新经验,经过不懈努力,在东津黄河大桥和胜利黄河大桥维修改造工程中取得了不斐成绩。
东津黄河大桥有黄河下游桥梁施工最大的钢板桩围堰,王希岗带领技术团队结合水文地质情况对钢围堰结构、基坑开挖方式、封底混凝土厚度等方面进行了优化,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降低了成本,缩短了工期。
胜利黄河大桥是我国首座全面维修改造的钢斜拉桥,没有成熟的施工经验,该团队积极开展科技创新,先后解决了钢箱梁病害治理、超长服役期斜拉索更换及UHPC桥面铺装等技术难题,并获得了一大批自主创新成果。
截至目前,该创新工作室先后获得中国公路协会工法2项、山东省工法1项;参与制定中国交通运输协会交通工程设施分会标准2项;申报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授权2项;在国家重点期刊发表论文3篇。
同时,该团队注重工程质量提升,在项目施工过程中积极开展QC活动,其开展的QC活动获中建协QC二等奖1项、铁建协QC二等奖1项、山东省QC二等奖1项,参与实施的胜利黄河大桥维修改造工程获评“铁建杯”优质工程。
2021年“最美公路人”青创团队王希岗(左二)(徐汝燕 摄)
王希岗作为创新工作室带头人,他本人也是交通运输部“最美公路人”青创团队的一员。他先后在东津黄河大桥、胜利黄河大桥维修改造工程、东营港集装箱码头工程中担任项目技术负责人,有着丰富的桥梁施工经验。
此外,该创新工作室还积极发挥“传帮带”优势,凸显“导师带徒”工作实效,培养科技创新后备力量。
东津黄河大桥项目副总工张永江刚毕业就来到了黄大铁路黄河特大桥项目,他先后参与了胜利黄河大桥和东津黄河大桥的工程建设,为项目的创新工作贡献了力量。
目前,在东营港项目担任工程技术部部长的李雨浓也是该创新工作室的一员,他秉持着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攻坚克难的创新精神,仅入职两年就被提升为工程部长。
“王希岗创新工作室”开展导师带徒(方海茹 摄)
王贺作为该创新工作室最年轻的一员,在团队成员的带动下也迅速成长,很快便独挡一面,工作能力得到公司和项目的高度认可,毕业一年就被提升为工程部副部长,同时与导师一起获得集团公司“金牌师徒”荣誉称号。
眼下,“王希岗创新工作室”从黄河大桥转战码头水运。在东营港集装箱码头工程项目上,他们将继续深入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工作室为基点,发挥集智创新、技能传承和示范带动作用,积极探索实践,研发创新成果,以实际行动助推项目攻坚克难,培养技术创新型后备人才,为企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责任编辑:张晶】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