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生产经营

在生命禁区建起经济长廊

——写在哈罗铁路通车十周年之际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张雅婷   时间:2022-11-30 【字体:

2012年11月29日,生命禁区首条铁路——哈罗铁路建成通车。时至今日,整整十周年。

哈罗铁路(中铁十四局三公司 供图)

“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复无水草,顾影唯一,口腹干焦,几将殒绝,四顾茫然;夜则妖魑举火,灿若繁星;昼则劣风拥沙,散如时雨。”这是1300年前对罗布荒原丝路古道的记述。10年前,中铁十四局三公司的一群“铁建蓝”就在这里建起了一条经济长廊——哈罗铁路。

3000多名建设者、600余台运输车、100余套配套设备、72辆施工用水保障车,无水、无电、无信号,他们与大自然进行了一场生死较量。

哈罗铁路北起兰新铁路的哈密南站,沿途经过花园、南湖、沙哈、巴特、鲢鱼山、黑龙峰、多头山、东台地、罗中9个车站,直接挺进有着"死亡之海"之称的罗布泊,正线全长373.8公里。

这里是亚欧大陆离海洋最远的地方,蒸发量是降雨量的200倍,极度干旱的生命禁区,将近10万平方公里的雅丹、荒漠,相当于三个海南省的土地面积……就是这样艰苦的环境,一个平均年龄为30岁的团队却毅然“驻扎”到这里。

2010年3月3日,哈罗铁路(哈密至罗布泊)开建,中铁十四局三公司勇担重任,出师大西北,并以他们无坚不摧的力量,唤醒了这片沉睡的土地。295公里长的哈罗铁路,设置了6个工区,施工沿线没有一滴淡水。春、冬两季风沙漫天,10级以上的大风严重影响施工,甚至威胁到职工的生命安全。夏季气温高,紫外线强烈,地表温度高达70多度,全线没有一抹绿色,没有生命的迹象,没有手机信号,这都为正常的施工甚至生存带来巨大的挑战。

“不长一根草,风吹石头跑。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极为艰苦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曾经是探险者的乐园,却成了铁建人战天斗地的第二故乡。面对艰苦的施工环境,广大职工发扬铁道兵“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光荣传统,经受了大风、狂沙和尘暴的袭扰;经受了夏季地表温度高达70多摄氏度的烈日;经受了冬季狂风、极端低温零下30多摄氏度的寒冷,坚持工作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众志成城,挑战极限,迅速掀起大干高潮,如期突破节点工程,施工生产突飞猛进。

虽然条件很艰苦,但是建设者们依旧苦中作乐,他们在工区自发开辟出宣传栏,加油打气,提振士气,“我们的宣传栏是大家用废弃钢筋焊接的,平时大家都愿意写点东西贴到宣传栏上,抒发感情。”曾在哈罗铁路建设过的韩凯凯介绍道。

讲起哈罗铁路,刚毕业第二年就来到哈罗铁路项目负责宣传的宋珊打开了话匣子,“六道风、戈壁雄狮、橙色先锋报……各个工区自发地创立起了工地小报,每个工区都有各自的特色与文化,文化墙自己刷、宣传栏自己做,项目部还有一个总报‘情系哈罗’,每月一期,我负责编排,每个科室供稿,记录下我们在哈罗铁路记忆深刻的瞬间……”

宣传栏(宋珊 供图)

“虽然我们环境艰苦,但是没有人放弃,每个人都保持着乐观的心态,每个工区都会给新学员过生日,在闲暇时间为大家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希望能在这茫茫戈壁中始终让职工保持着积极的心态。”哈罗铁路项目书记聂井申回忆道。

为新学员过生日(宋珊 摄)

各个工区还为新学员开设学习课程,试验、测量、工程技术、计划成本、宣传……项目部确立了“在干中学,在学中干,边学边用,边用边学”的人才培养方针,白天在施工现场,晚上对大家讲授课程,让新学员对每个领域都有所了解,成为一专多能的多面手。

集体学习(宋珊 供图)

“阿联酋项目负责人李长伟、昆楚项目负责人赵亚龙、昌吉州管理中心项目书记刘敏生、天陇项目技术负责人安建栋、南玉铁路六律邕江特大桥工区技术负责人韩凯凯……”聂井申细数着这些当年共同奋斗的“战友”,“他们都是在哈罗铁路建设中成长起来的。”

除了恶劣的环境,哈罗铁路在施工过程中也遇到了技术难题,哈罗铁路穿越“死亡之海”罗布泊盐湖区,上千年来被视为不可逾越的死亡地带。该线路地表呈褐色,局部裸露的残丘呈现“雅丹地貌”,地表以下岩土为层状分布的白色晶体,无常规路基填料,必须用岩盐填筑,这是我国铁路建设史上第一次尝试以硫酸盐岩填筑路基。

“岩盐填料富含硫酸盐、钙芒硝等,遇淡水极易溶解,一旦遭遇雨水天气,淡水侵蚀岩土,造成路基不稳,严重影响工程质量安全。”“由于线路经过区地表盐壳下存在水平孔洞,地表盐壳起伏较高,且可能存在体积较大的溶蚀孔洞,路基填筑后可能会出现较大的沉降,特别是铁路运营后,路基和地基在列车动荷载的作用下,甚至可能会出现塌陷。”在哈罗铁路硫酸岩盐路基关键技术研究科技成果申请表中这样记录着。岩盐路基施工技术创新被原铁道部列为攻关项目。

为了解决此项难题,建设者成立“岩盐路基施工技术”课题研究小组展开攻关,查阅国内外类似工程的施工方案,经过半年时间,通过22遍的反复试验、探索和分析,终于确定“五步岩盐路基施工法”,总结出岩盐路基的最佳含水量和压实参数,使岩盐路基填筑向成功迈出了关键的一步,顺利突破铁路岩盐路基课题,填补了国内岩盐路基施工技术空白,2012年,这条国内最长的用盐岩进行路基填筑的铁路通车运营。

曾经的古丝绸之路在建设者的建设下,架起了一条经济长廊,使不毛之地的罗布泊崛起了一个人类据点。每五天就有六七百人进出此处,常住在这里的人口超过三千人。哈罗铁路帮助罗布泊从“死亡之海”到产业高地,为钾肥的运输提供了充足的运力保障,缓解了我国钾肥三分之二依赖进口的局面,打破了长期以来国际钾肥巨头的垄断,极大提高了我国全球钾肥市场的话语权。同时,对加快南疆地区经济发展,促进我国东西部地区优势互补,加强民族团结、巩固国防,以及完善区域路网结构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如今,哈罗铁路通车已经10周年,这十年是“十二五”“十三五”高质量发展的十年,这十年是中铁十四局在新疆快速发展的十年,这十年也是中铁十四局扎根新疆、建设新疆的十年。

正是在哈罗铁路的建设,锤炼了干部队伍,锻炼了技术团队,淬炼了管理文化,夯实了发展根基。中铁十四局会战哈罗铁路的过程,涌现出了多个先进集体,形成众多技术创新成果,被大家传颂为“哈罗团队”“哈罗文化”进而总结成为“哈罗精神”。以哈罗精神为原型,整合了中铁十四局征战霍尔果斯口岸铁路、托乌公路、阿喀高速的建设过程中的管理文化,提炼出了“四种精神”管理文化,即“团结协作、荣辱与共的团队精神,率先发展、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艰苦奋斗、勇于拼搏的奉献精神,求真务实、强企富工的致富精神。”为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不竭的思想动力和强大精神支撑。

此后,他们先后在新疆完成一系列急难险重的任务,90天完成的霍尔果斯口岸铁路、创造额哈奇迹、100天完成吐鲁番挡风墙建设,24天完成石河子8条城市主要道路改造……

如今,铁道兵的传承者们,又扎根这片沃土,辛勤耕耘。托乌公路、阿喀高速公路、额哈铁路、中泰铁专、乌紫公路、疏英公路、墩旱公路、连霍高速、乌鲁木齐管廊、南疆铁路挡风墙……十年来,哈罗铁路的建设者们依旧坚守在建设祖国的岗位上,延续着铁道兵的故事。他们在祖国的边陲创造了奇迹,为加速祖国交通线路的“成长”努力。

今天,是哈罗铁路通车十年,向建设者致敬!

【编辑:钊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