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生产经营

全国最大垃圾填埋场生态修复工程全面竣工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吴晓炜 杨涛   时间:2022-12-30 【字体:

修复后的长生桥垃圾填埋场(薛永劼 摄)

12月29日,中铁十七局四公司承建的重庆长生桥垃圾填埋场生态修复工程全面竣工,占地面积约1037亩的全国最大垃圾填埋场,摇身变为环境优美、空气宜人的生态绿地,实现城市土地的循环再利用,为城市生态修复、功能恢复提供了可借鉴方案。

长生桥垃圾填埋场位于重庆市南岸区茶园新区,主要承载5个主城区的生活垃圾,于2003年7月投用,高峰时期日处理垃圾约3000吨,截至2016年5月关停。随着重庆主城区面积的逐渐扩大,长生桥垃圾填埋场的环境污染问题给周边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较大影响,对其进行污染控制及治理建设迫在眉睫。

2018年4月,中铁十七局四公司承建的重庆长生桥生态修复工程正式挂牌成立,项目践行“城市双修”发展理念(即生态修复、城市修补),通过在周边配套建设渗滤液处理厂及有毒有害气体处理厂,以打造生态主题公园的形式,全程做到污染影响最小化,改善周边空气、地下水、土壤的质量,有效提升城市发展潜力,增加人民生活幸福指数。

对垃圾填埋场进行覆盖(何军刚 摄)

为降低填埋场内垃圾堆体在自然降解过程中产生的甲烷、一氧化碳、硫化氢等有毒有害气体对施工安全带来的影响,项目自上场之初,有针对性地编制了作业环境保护方案,成立了施工作业环境保护机构,从管理机制上实现“生态保护”和“安全生产”两手抓、两手硬。

项目除了为作业人员配备了正压式呼吸机、防毒面具等专业防护用具,还在现场设置了智能检测仪器,对现场作业情况及有害气体浓度,做到实时监测记录、及时整理归档,以便根据现场情况灵活机动预警处置、科学优化施工方案,确保施工生产平稳推进。

为了防止垃圾堆体产生渗滤液制约施工进度,项目成立技术攻关小组,经过现场考察和科学论证后,采取优先修建渗滤液导排盲沟的施工方案,将渗滤液集中汇集至处理站或临时调节池进行过滤处理,保障施工全过程高效、环保,降低对环境的次生污染。

由于垃圾填埋场污泥成分复杂、体积庞大、不同区域的污泥含水率相差较大,项目经过大量研究试验,根据不同含水率的污泥制定相应的固化配比,有效提升了垃圾填埋场污泥固化施工效率和质量,节省了工期及物料损耗,并且项目以此为基础,开发形成的“垃圾填埋场高含水率污泥沼渣坑污泥固化施工工法”获中国铁建优秀工法,“垃圾填埋场污泥固化喷射装置”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渗滤液处理区(薛永劼 摄)

项目针对部分垃圾堆体不稳定,可燃有毒气体含量高、收集难度大等难题,积极采取调研对比、理论分析、模拟试验等手段进行技术攻关,确定了原位固化修复方案,以及全护筒跟进旋挖钻孔法为主的导气石笼井施工技术,减少有害有毒及可燃气体溢出带来的次生污染,增强了修复工程施工的安全性。

项目通过一系列新工艺、新方法,优质高效完成垃圾堆体整形、填埋气体收集处理与利用、垃圾体初期绿化等施工任务,不堪重负的垃圾填埋场真正实现变“毒土”为生态“净土”的修复目标。项目总结形成的“大型运营状态下城市垃圾填埋场生态修复综合施工技术”被中国铁建科技成果评审专家组评为国内领先水平,为全国生态修复技术的进步提供了可参照的央企方案,受到社会各界的充分认可。

【编辑:钊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