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市总工会召开2022年加快经济恢复和重振暨“建功‘十四五’奋进新征程”上海职工劳动和技能竞赛推进会。会上,103名匠人被选树命名为2021年“上海工匠”。其中,中铁二十四局路桥公司冯江宇成功入选,成为继石长江后第二位获此殊荣的员工。
俗话说,三十而立。一名青年在30岁前能取得多少成绩?镂刻下多深的烙印?7项软件著作权在手,取得和在申请的国家专利9项,获得2021年度“上海工匠”荣誉称号……这些成绩就是路桥公司工程科技部副部长、萧山亚太路项目党支部书记冯江宇30岁前的成绩,是他对助力项目提质增效、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有力解答。
要始终保持学生时代的这股学习热情
2013年7月,冯江宇从中南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毕业加入路桥公司,直接下到项目。在工地上,他工作积极主动、吃苦耐劳,一板一眼、很有章法,遇事冷静、爱动脑子,是年轻员工中特别显眼的一位。
“给我们印象更深的,是冯江宇像海绵吸水那样对知识的渴求。”路桥公司总工程师朱克宏说。
从小学到大学,冯江宇的学习成绩一直优秀,这得益于他勤奋好学,追求上进。走上工作岗位的第一天,他告诉自己:出校门后,要始终保持学生时代的这股学习热情。他说:“学生时代天天学新知识,天天有新进步,参加工作后能像做学生那样努力学习,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工作忙,没有像在校时的学习环境,很多人很难保持求学问的热忱。冯江宇也清楚这些,为了倒逼自己学习,做了每月、每周、每日的学习计划,用计划的完成来培养坚持学习习惯的养成。“我涉猎的知识面较广,同时又有一定的集中度,那就是大部分的学习时间用在围绕提升技术和管理水平。”他说:“我给它起了个名字——二八学习论。”
入职不到半年时,冯江宇初次接触BIM。“当初主要觉得这个是三维的,比图纸二维的看着更立体,可以解决大家看图的障碍。先接触的是市政立交桥BIM建模知识,一开始小打小闹、属于蜻蜓点水式的学习。”随着对BIM的进一步学习和了解,冯江宇发现,方便理解图纸只是BIM技术的冰山一角,就把BIM列入学习计划,开始系统性学习。彼时,整个建筑业对BIM技术还处在知之甚少、用之更少。冯江宇学习BIM技术注定是一段孤独求进的历程:买书来啃,从网上看教学视频、查案例,向大学老师请教……在工地钻孔桩值班的工作间隙里,他都要拿出手机看一段BIM培训视频;回到办公室,做完工作事情,就是利用施工图纸实操BIM建模课程。
一位同事见冯江宇工作学习满负荷,心疼地劝他:“BIM在公司一时还用不上,不必太超前学习,悠着点,别搞垮身体。”
冯江宇回答:“BIM技术应用是大趋势,现在开始做知识储备,将来一旦要用,不至于手忙脚乱。天天下工地,就是天天在锻炼身体,趁年轻的时候多学一点知识技术。”
就是凭着这种超前意识,除了把BIM技术深入掌握外,他还涉猎了一些与智慧工地相关的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基础知识,为以后超前而又接地气的BIM应用打下了扎实基础。
冯江宇正在为项目部员工简介BIM技术应用(黄植 摄)
要做就做到自己满意,做到公司也满意
BIM应用条件没有成熟的时候,冯江宇静静蛰伏学习,默默积蓄力量,等待时机到来。2018年,无锡市凤翔路快速化改造三标项目开工后,路桥公司决定拿这个项目作为BIM技术试点,成立BIM创新工作室,由任项目工程师、党支部副书记的冯江宇负责技术开发。
“用理论指导实践,是认识的一个新阶段,这个跨越对我来说,是挑战,更是机会,我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抓住机会,干出名堂来。”冯江宇说。作为一项技术试点项目,怎么进行目标定位?这个问题上,大家有了争执。有人认为刚开始搞BIM,缺乏经验,应该从简单做起,建议做一个只要能可视化建筑模型即可。
而冯江宇认为,BIM不仅是用来看的,更是给大家提质增效的,要做就一步到位,于是向公司提出将BIM充分融入施工管理,建立“BIM+GIS+物联网”项目综合管理平台的建议。该平台作为可视化载体能存放各类施工信息并回馈现场,让项目管理可视化、信息集成化、流程无纸化、工作轻量化、管控智能化,用信息提高现场效率效能。期待多年的愿望,作了几年的准备,他不甘心做一个初级的、没有技术含量的BIM。冯江宇暗暗下决心:“必须抓住这个机会,做到自己满意,做到公司也满意,要真正能够打破BIM与施工现场之间的壁垒,让BIM技术为行业带来信息化变革。”
公司领导对冯江宇“跳起来摘桃子”的目标高度赞赏,对冯江宇的组织和创新能力完全信任,全力支持冯江宇的建议。
“实施起来后,有时顺利得很,有时碰到问题弄得头脑都大。”冯江宇说,“心有目标,就有动力,即使遇上这样那样的困难,但从不改变我对它的一往情深、一片痴心。”
高水平的BIM平台目标,对冯江宇有着无限魔力,吸引他去解决碰到的一切问题。“那时候,他站也站不住,坐也坐不下,睡也睡不安,没工夫也得偷出工夫去会会它,研究它。”项目经理胡小忠犹记得冯江宇的入迷程度。
在勤奋、专注、执着和能力等要素的共同催化下,“BIM+GIS+物联网”项目综合管理平台荣耀诞生了。这个平台的“胃”容量很大,可以装下建筑构件参数、测绘数据、物资追踪、图纸文档、进度管理、工程量、工序资料、现场照片、二维码等相关各类项目资料;这个平台的“胃”功能很强,可以把存储在“胃”里的各类资料对应转换相应信息,随时调取和使用,帮助现场解决问题,提高效率。同时,该平台还将航拍的项目沿线周边地理信息、建筑信息(GIS)转换成虚实互联的电子沙盘,真实还原现场工程建设场景,集成测量分析、拆迁标注、红线划分等功能,辅助优化施工组织、临时工程建设、征地拆迁、交通方案编制等工作。
“BIM+GIS+物联网”项目综合管理平台的问世,迅即引起江苏建筑界的轰动和垂青,后来路桥公司的无锡市凤翔路快速化改造三标项目先后荣获“江苏省绿色智慧工地”“江苏省现代化示范项目”、江苏省等级最高的“三星级工地”称号。
该平台在无锡成功研发,后经过再升级,其功能更齐全强大,推广应用到路桥公司的其他项目,还获评中国铁建智慧工地10个样板项目、上海市立功竞赛特色项目等荣誉。
“BIM+GIS+物联网”项目综合管理平台从研发、应用,再到升级,冯江宇不断追求,是在兑现他立下的“要做就做到自己满意、公司也满意”的职业标准。
中铁二十四局路桥公司凤翔路项目智慧数据中心(冯江宇 提供)
奔向问题并带着想象去创新
“BIM+GIS+物联网”项目综合管理平台的成功,愈发增添了冯江宇的创新信心和动力。之后,在上海机场联络线项目,BIM集成信息化工序报验系统、BIM+GIS可视化4D进度管理系统、路桥工地宝智慧党建系统等软件、高铁与深基坑联合监测预警等独创的工程技术……一项项创新成果接踵而来。问其创新心得,冯江宇笑着说:“奔向问题并带着想象去创新。”
冯江宇把成为一名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赋能人作为人生目标之一,同时每年抓住两三个安全、质量、技术、效益等项目问题,系统思考解决问题的路径和程度,然后脚踏实地、有计划地实施。
在南通工地的一个冬日,气温很冷,还下着大雨,正在做钻孔桩报验的冯江宇,左手撑着伞,腋下夹着厚厚的大本图纸,右手还要用笔记录验收过程中的数据。大雨把图纸、资料全部淋湿,记录的资料全部报废。他冷得瑟瑟发抖,长了冻疮的右手拿笔都不方便。“要是能把所有需要的资料、验收记录都放进手机,一部手机完成报验工作,即使‘傻瓜’‘懒虫’都能做好报验工作那有多好。”冯江宇冒出“懒”想法。
正是那个偶发奇想点燃了冯江宇的创新火花,创立了以BIM管理平台为核心,集成BIM管理、GIS管理、PM管理、智慧管理和物联网管理等五大系统,可接入PC网页端、手机APP两个端口,具有对质量数据的全面可追溯、工序报验与物资收发、自动生成“形象进度”与“产值数据”,随时调取等功能的“报验小助手”。只要打开“报验小助手”,将各类工程的图片、数据等输入BIM平台,要用时就可以从BIM模型中随时调取和使用供现场管理、工序验收、成本归集、产值统计、物料分析等各类数据。他当初那个想象,随着“报验小助手”的一键轻松搞定而变成现实。
以往支部工作中,常常面临以下几个问题,即基层党支部工作水平参差不齐、台账记录不全面不规范、片区支部地域广议事难、支部工作和企业文化缺少展示载体、公司党委与基层党支部信息传达不直接、工作不全面不规范、督导乏力、考核缺少追溯性等,是基层党建工作一直在着力解决,却又难觅良策的问题。从事党务工作时间不长的冯江宇,针对诸如上述基层党建工作老大难问题,想象运用信息技术实现党支部工作标准化、党支部台账智能生成、项目集体议事线上会签、工作文化集中展示、各级组织数据互通。他通过信息技术手段,研发了“组织共建、资源共享、机制衔接、功能优化”的党建智慧平台,包含党支部管理、组织生活、集体议事、党员教育和管理、特色工作、纪检监察、宣传文化、工会工作、团委工作、资料台账等模块,实现了“组织一盘棋、一体化集成、一张网覆盖”的智慧党建数字化共建共治共享,使项目党建工作可视化、可追溯、易督导、助考核,推动了项目党建工作从传统粗放向智慧精准转变。
【编辑:金雨】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