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
工作动态

科技创新点燃发展“引擎”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郭可盈   时间:2022-08-29 【字体:

利用液压模板施工技术,提前3.5个月完成施工,节约成本约320万元;运用围岩损伤劣化理论,攻克了软岩大变形隧道施工难题,提前半年完成施工任务……中铁十七局二公司依托重点科研项目和重点工程,以压减工期、保障质量、提高效益为切入点,通过深化产学研结合、倡导“小改小革”、强化成果转化,形成了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面向行业特定需求的共性技术及工法,切实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企业的生产力和创效点。

肥沃土壤让“创客”扎下根来

科技创新团队在一线勘测(田玉良 摄)

“我们通过充实、完善内外部技术专家库和专业技术人才培养,进一步强化创新型科研团队建设,形成了较强的人才储备和结构较为合理的专家梯队。”该公司工程管理中心副主任富成玮说道。

近年来,该公司实行技术创新大部室管理模式,吸引了8名有技术、有特长、有志向的青年职工“入驻”,通过充实、完善内外部技术专家库和专业技术人才培养,进一步强化创新型科研团队建设,对外增量引进硕士1名、聘请外部行业专家14名,对内评选内部专家8人,形成了较强的人才储备和结构合理的专家梯队。

他们秉承“以研促培,共同提升”原则,通过产学研结合在人才交叉培养等方面持续发力,以搭建职工夜校、外部学会、先进技术成果现场观摩等形式,为技术人才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培养了一大批隧道、桥梁施工专业人才,在软岩大变形隧道、高墩爬模、膨胀土路基、盾构施工等方面形成专项技术优势,确保科技创新成果源源不断。

强强联合武装企业“智慧大脑”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观摩交流团(田玉良 摄)

围绕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该公司全面深化与长江科学院、天津大学、长安大学等多所科研院校成立联合课题组,充分发挥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理论优势,开展科研课题研究着力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拥有一系列科技成果、国家专利、工艺工法等“利器”。

他们紧密依托“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以及内外部专家力量,通过深化产学研结合,获得省部级工法6项、软件著作3项,申请实用新型专利12项,先后获得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等各类科技奖5项,切实提高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对于“高精特新”课题,该公司积极申报省部级自然科学基础研究项目,争取科研经费支持。

依托同赛高速公路项目,他们与长安大学展开科研合作,申报了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项目,开展“硫酸盐环境下再生混凝土微观结构演变与宏观力学性能劣化机理”课题研究,获批科研经费15万元,实现了陕西省科研立项零的突破。目前,他们正在联合铁一院申请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项目,开展“复杂环境下大吨位平面二次转体斜拉桥关键技术”课题研究,解决斜拉桥施工难题。

技术攻关激发吸“金”活力

沪昆客专沅江大跨刚构连续梁桥(蒲一辉 摄)

怎样在“土壤”中培植“高收成”项目?该公司以新型实用为出发点,持续推广应用“四新技术”,通过引进、吸收、再改进,保证了实体质量和施工安全,提高了施工效率,降低了施工成本。平天2标关山隧道通风竖井断面直径13.8米、深度超过300米,为甘肃省内断面最大的通风竖井,施工难度大、工期紧、质量管控和安全防护要求高。课题组以通风竖井机械化配套为科研攻关方向,通过对矿山企业走访调研,引进八臂伞钻等先进的矿山开采设备,优化“三大一深”的正井法施工工艺,研发防水板铺设台车、物料吊送装置、二衬分流浇筑装置等,采用了液压模板施工技术,提前3.5个月完成施工,节约成本约320万元。针对大临铁路绢云片岩等软岩大变形隧道,他们运用围岩损伤劣化理论,攻克了软岩大变形隧道施工难题,月施工进度从30米提升至70米,为大临铁路提前半年开通运营奠定了基础,并在SCI期刊发表论文1篇。

当创新融入施工一线,开始成为一种“习惯”时,自然会培育出新的发展动力。今年以来,该公2项科技成果通过股份公司科技评审,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解决了关键性技术难题,加快了施工进度,珠肇高铁、榆林引水等多个项目因进度领先,受到业主发函表扬。

【编辑:金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