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时节,南京港新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工地上一派繁忙景象。自8月开工建设以来,中铁十四局电气化公司已完成场区两库房屋面光伏组件支架安装、屋面安全护栏安装等工作,项目全体人员克服困难,力争年底前完成并网发电的既定目标。项目建成后,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约2620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7150吨、二氧化硫排放量约0.878吨,节能减排效果显著。
南京港新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施工现场(王承昊 摄)
这是十四局电气化公司众多新能源在建项目中的一个,也是该公司加快拓展新业态,积极推进新兴业务板块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公司坚持“主业突出+多元并举”,在巩固提升铁路四电、轨道交通机电等传统板块专业化程度基础上,聚焦绿色化、智能化、数字化发展方向,积极拓展新能源、运营维管、数字科技等新兴业务。目前,公司近年承揽新兴业务项目10余个,占总承揽比例超40%,净利润大幅增长,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专业化夯实产业根基
鲁班奖、国家优质工程金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用户满意施工企业……来到十四局电气化公司的荣誉墙面前,一座座奖杯、一块块奖牌见证着该公司发展的光辉历程。
“传统市场是我们的优势所在、根基所在,要全面提升专业化程度,巩固主责主业基本盘。”在年中系列会议上,该公司负责人于长水说道。
自该公司成立以来,经过不断探索,锚定铁路四电、机电安装和消防、送变电、公路交通作为主业,在三个“专业化”上重点发力,打造业务“金刚钻”。
坚持专业化施工管理。公司各级管理人员牢记“干好在建就是最好的经营”理念,主动对标“1234+”项目管理要求,抓实在建项目管理,不断提升管理质效,创新推进“项目群”“模拟股份制”等管理模式,挖掘项目创效潜力,合同履约能力不断提升,在山东、江苏、广东等多地实现滚动发展。经过多年的苦心经营,公司在铁路四电、机电安装等领域积累了丰富的施工经验,业绩的积累带来了企业资质的提升。公司现具有机电、通信一级资质,电力二级资质,建筑、市政三级资质,专业承包资质10项,资质数量和等级均位居国内同业企业前列。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源泉,公司不断加大人才引进力度,重视人才梯队建设,先后建立多个后备人才库。目前,公司职工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达78%以上,注册一级建造师覆盖7个专业类别与128个专业项,持证人员数量和业绩逐年攀升,企业发展潜力十足。不断提升的专业化程度,夯实了产业根基,助力该公司高质量发展取得优异成绩。公司先后参与建设京沪线、青藏线、哈罗线等多条国内外铁路公路项目,承担了20多个城市地铁机电安装工程。建成了南京长江隧道、苏州独墅湖隧道多项国家和地方重点工程项目,在业内取得了领先优势与良好口碑,为企业转型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绿色化引领产业转型
察势者智,驭势者赢。步入新时期,公司大力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按照股份公司“国家鼓励、主业所至、能力所及”的原则,充分发挥专业化资源优势,积极开拓风电、光伏等新能源产业,推动产业绿色转型。
“屋顶光伏并网发电后,每日可以给产业园提供近2000千瓦的发电量,完全能够满足园区生产生活使用,大大降低了企业生产成本。”北京房桥产业园区负责人介绍道。
天津市东丽区张贵庄污水处理厂光伏项目(邢毅 摄)
2021年11月,作为公司近三年来首个新能源项目,由中国南水北调集团和中国铁建合作开发的南水北调北京段房桥光伏项目正式落地。公司上下砥砺同心,克服困难,如期高质量完成施工任务,在新能源领域做出了一次有益尝试,为公司打下了良好口碑。
不久之后,公司又中标南水北调集团在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沿线规划区域建设的首个水光互补光伏项目——天津市东丽区张贵庄污水处理厂6兆瓦水光互补光伏项目,也是中国铁建首个污水处理厂光伏工程。2023年7月,该项目成功并网发电。
据项目负责人介绍,在今后的25年运营期内,该项目可减少标准煤使用40500吨、二氧化碳排放101025吨、粉尘排放525吨,向水厂提供约13325万千瓦时的清洁能源,可节约电费超过2500万元,有效助力合作单位能源清洁低碳转型,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推进实现“3060”双碳目标。
公司绿色化转型的步伐加快了,如何走得更稳、更远?
2023年初,公司抽调业务骨干,正式成立新兴业务事业部,集中专业力量统筹经营资源,培育核心客户,从机制上解决新兴业务前端经营力量薄弱、全而不专等问题。为提高市场分析能力,加强前端经营人员能力素质与知识储备,公司在积极参与各类新业态培训的基础上,持续加大绿色低碳模式研究力度,联合集团公司管理研究院、大企业(新能源)事业部等多单位(部门),共同进行绿色课题研究。
朋友多了路好走,该公司不断扩大自身“朋友圈”,围绕产业链上下游环节,与南水北调集团、南京交通集团、江苏港口集团等多个单位形成合作联盟,实现拓链强链。
截至目前,该公司新签联合动力德日苏风电、华能赤峰户用光伏、南京港分布式光伏发电等多类型新能源项目10个,总金额32.96亿元,联合研发完成《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研究(建筑光伏一体化)》《绿色节能建筑业务指南》《全类型光伏发电EPC业务指南》,在新能源建设领域积累起丰富的施工经验与良好的市场开拓能力。
智能化擦亮运维品牌
如果说绿色化是该公司产业转型一张亮眼的“名片”,那么运营维管就是该公司的另一个“金字招牌”。2010年,万里长江第一隧——南京长江隧道正式建成通车,这是该公司首次接触管养领域。十余年时间内,该公司以南京长江隧道为起点,组建中国铁建第一支隧桥专业化管养队伍,坚持“运维有道、管护有技”的发展理念,不断在提高设备检修质量、安全管理手段和服务质量上下功夫,发展成为一支拥有500多名专业人才、70多台套大型维护车辆和设备的运营维管团队。
随着国家“交通强国”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对现代化运营维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司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顺应智慧化发展趋势,依托信息、通信、自动化、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辅助决策与操作,着力打造理念新颖、管理科学、技术先进、保障有力的现代化管养服务品牌。
智能运维设备——巡检机器人(张艳红 摄)
“以前巡检隧道,完全靠两条腿,一个月下来,鞋都磨破了几双。”现如今,在南京长江隧道,隧道管养工作人员正在熟练地操作手中设备,隧道内先进探测器不断观察隧道情况,将实时信息、设备状态准确反馈至隧道管控后台,多个巡检机器人监控隧道通车、安全情况,对隧道重要部位进行全方位拉网式排查。
“巡检机器人与隧道侧壁清洗车、无人清扫车、锥桶自动收放机和智能终端等智慧化装置设备一起,构成了智慧管养系统,大幅提升隧道运行安全性和隧道运维质效。”运营维管分公司负责人张建星介绍道。
截至目前,公司多个运营维管项目已经引进智慧管养系统,累计取得4项智慧运维计算机软件著作专利权,先后承接苏州独墅湖隧道、扬州瘦西湖隧道等20余条隧桥、管廊、地铁管养任务,年产值从几十万元跃升至超亿元。其中,苏州桑田岛及月亮湾市政综合管廊被列为国家特大型城市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利用标杆运维项目,擦亮了公司运营维管的优质品牌。
数字化赋能智慧建造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数字化转型是电气化公司企业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培育新发展动能的重要手段。
作为国内最早介入BIM技术领域的工程公司之一,公司紧抓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机遇,结合“四电”集成专业特色,推动智能建造。
在南京和燕路项目上,建设者们使用BIM技术,高标准建成信号中继站,利用仿真建模对整体布局、走线方式、细部工艺进行周密策划,站内近万根配线做到“一根线都不交叉,一根线都不配错,一根线都不浪费”,项目被中国工程学会授予“交通BIM工程创新奖”。
小清河复航工程雷达设备(刘倩雯 摄)
雄厚的技术实力,让公司有了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的底气,在小清河智慧航道项目上,使用了公司自主研发的“感知+数字+分析+决策”全方面综合港航信息化应用平台,成功实现了“统一申报、统一过闸、统一收费、统一管理、分闸实施”目标。“虚实融合、以虚控实”的双向数据迭代交互优化,极大提高航道智慧管理的精准定位能力和应急响应效率。
近日,小清河碧波之上,装载2200吨铝矾土的“鲁清001号”货船和装载70箱重载大豆柜的“鲁清101号”货船从寿光港区码头驶向章丘港和博兴港,小清河智慧航道工程正式迈入了重载海河联运时代。
好风凭借力。公司借助高新技术企业、省工研中心两大创新平台,以在建项目为依托,积极运用云计算、BIM等先进技术,创新施工技术工艺,获批国家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软件著作权7项。与此同时,公司还搭建项目智慧工地平台,围绕建筑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通过对施工现场生产要素实时数据采集、分析、处理,推动项目进度、安全、质量、环境、成本等各方面功能全面升级。
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中铁十四局电气化公司自我革新、转型提质的澎湃动力,正助力公司在新兴业务的深蓝海洋上踏浪前行!
【编辑:敏业】
相关新闻